Skip to content

15定位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开发前的复杂度分析与技术选型

在前面课时中,我们学习了数据结构和算法思维,这些知识和技巧,是解决问题、代码优化的基础。从本课时开始,我们将进入实战模块,从真正解决问题的角度来看看,如何将我们此前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问题定位和技术选型

假设你现在面对一个实际的算法问题,则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首先,我们要明确目标 。即用尽可能低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解决问题并写出代码;
接着,我们要定位问题 。目的是更高效地解决问题。这里定位问题包含很多内容。

例如:

  • 这个问题是什么类型(排序、查找、最优化)的问题;

  • 这个问题的复杂度下限是多少,即最低的时间复杂度可能是多少;

  • 采用哪些数据结构或算法思维,能把这个问题解决。

为了方便你理解,下面我们来举一个例子,在一个包含 n 个元素的无序数组 a 中,输出其最大值 max_val。

这个问题比较简单。显然,要输出的最大值 max_val,也是原数组的元素之一。因此,这个问题的类型是,在数据中基于某个条件的查找问题。

关于查找问题,我们学习过二分查找,其复杂度是 O(logn)。但可惜的是,二分查找的条件是输入数据有序,这里并不满足。这就意味着,我们很难在 O(logn) 的复杂度下解决问题。

但是,继续分析你会发现,某一个数字元素的值会直接影响最终结果。这是因为,假设前 n-1 个数字的最大值是 5,但最后一个数字的值是否大于 5,会直接影响最后的结果。这就意味着,这个问题不把所有的输入数据全都过一遍,是无法得到正确答案的。要把所有数据全都过一遍,这就是 O(n) 的复杂度。

小结一下就是,因为该问题属于查找问题,所以考虑用 O(logn) 的二分查找。但因为数组无序,导致它并不适用。又因为必须把全部数据过一遍,因此考虑用 O(n) 的检索方法。这就是复杂度的下限。

当明确了复杂度的下限是 O(n) 后,你就能知道此时需要一层 for 循环去寻找最大值。那么循环的过程中,就可以实现动态维护一个最大值变量。空间复杂度是 O(1),并不需要采用某些复杂的数据结构。这个问题我们在前面的课时 1 中写过的代码如下:

java
public void s1_3() {
	int a[] = { 1, 4, 3 };
	int max_val = -1;
	int max_inx = -1;
	for (int i = 0; i < a.length; i++) {
		if (a[i] > max_val) {
			max_val = a[i];
			max_inx = i;
		}
	}
	System.out.println(max_val);
}

通用解题的方法论

前面的例子只是一个简单的热身。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遇到的问题通常会更复杂多变。那么。面对这些问题是否有一些通用的解决方法呢?答案是有的。

面对一个未知问题时,你可以从复杂度入手。尝试去分析这个问题的时间复杂度上限是多少,也就是复杂度再高能高到哪里。这就是不计任何时间、空间损耗,采用暴力求解的方法去解题。然后分析这个问题的时间复杂度下限是多少,也就是时间复杂度再低能低到哪里。这就是你写代码的目标。

接着,尝试去定位问题 。在分析出这两个问题之后,就需要去设计合理的数据结构和运用合适的算法思维,从暴力求解的方法去逼近写代码的目标了。

在这里需要先定位问题,这个问题的类型就决定了采用哪种算法思维。

最后,需要对数据操作进行分析。例如:在这个问题中,需要对数据进行哪些操作(增删查),数据之间是否需要保证顺序或逆序?当分析出这些操作的步骤、频次之后,就可以根据不同数据结构的特性,去合理选择你所应该使用的那几种数据结构了。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对方法论进行提练,宏观上的步骤总结为以下 4 步:

  1. 复杂度分析。估算问题中复杂度的上限和下限。

  2. 定位问题。根据问题类型,确定采用何种算法思维。

  3. 数据操作分析。根据增、删、查和数据顺序关系去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利用空间换取时间。

  4. 编码实现

这套方法适用于绝大多数的问题,在实战中需要你灵活运用。

案例

梳理完方法论之后,我们回过头来再看一下以前的例子,看看采用方法论是如何分析题目并找到答案的。

例 1,在一个数组 a = [1, 3, 4, 3, 4, 1, 3] 中,找到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字。如果并列存在多个,随机输出一个。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复杂度。假设我们采用最暴力的方法。利用双层循环的方式计算

  • 第一层循环,我们对数组中的每个元素进行遍历;

  • 第二层循环,对于每个元素计算出现的次数,并且通过当前元素次数 time_tmp 和全局最大次数变量 time_max 的大小关系,持续保存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元素及其出现次数。

由于是双层循环,这段代码在时间方面的消耗就是 n*n 的复杂度,也就是 O(n²)。这段代码我们在第 1 课时中的例子里讲过,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接着,我们思考一下这段代码最低的复杂度可能是多少?

不难发现,这个问题的复杂度最低低不过 O(n)。这是因为某个数字的数值是完全有可能影响最终结果。例如,a = [1, 3, 4, 3, 4, 1],随机输出 1、3、4 都可以。如果 a 中增加一个元素变成,a = [1, 3, 4, 3, 4, 1, 3, 1],则结果为 1。

由此可见,这个问题必须至少要对全部数据遍历一次,所以复杂度再低低不过 O(n)。

显然,这个问题属于在一个数组中,根据某个条件进行查找的问题。既然复杂度低不过 O(n),我们也不用考虑采用二分查找了。此处是用不到任何算法思维。那么如何让 O(n²) 的复杂度降低为 O(n) 呢?

只有通过巧妙利用数据结构了。分析这个问题就可以发现,此时不需要关注数据顺序。因此,栈、队列等数据结构用到的可能性会很低。如果采用新的数据结构,增删操作肯定是少不了的。而原问题就是查找类型的问题,所以查找的动作一定是非常高频的。在我们学过的数据结构中,查找有优势,同时不需要考虑数据顺序的只有哈希表,因此可以很自然地想到用哈希表解决问题。

哈希表的结构是"key-value"的键值对,如何设计键和值呢?哈希表查找的 key,所以 key 一定存放的是被查找的内容,也就是原数组中的元素。数组元素有重复,但哈希表中 key 不能重复,因此只能用 value 来保存频次。

分析到这里,所有解决方案需要用到的关键因素就出来了,我们总结为以下 2 点:

  1. 预期的时间复杂度是 O(n),这就意味着编码采用一层的 for 循环,对原数组进行遍历。

  2. 数据结构需要额外设计哈希表,其中 key 是数组的元素,value 是频次。这样可以支持 O(1) 时间复杂度的查找动作。

因此,这个问题的代码就是:

java
public void s2_4() {
	int a[] = { 1, 3, 4, 3, 4, 1, 3, 1 };
	Map<Integer, Integer> d = new HashMap<>();
	for (int i = 0; i < a.length; i++) {
		if (d.containsKey(a[i])) {
			d.put(a[i], d.get(a[i]) + 1);
		} else {
			d.put(a[i], 1);
		}
	}
	int val_max = -1;
	int time_max = 0;
	for (Integer key : d.keySet()) {
		if (d.get(key) > time_max) {
			time_max = d.get(key);
			val_max = key;
		}
	}
	System.out.println(val_max);
}

这个问题,我们在前面的课时中曾给出了答案。答案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它背后的解题思路。这个思路可以运用在很多我们没有遇到过的复杂问题中。例如下面的问题。

例 2,这个问题是力扣的经典问题,two sums。给定一个整数数组 arr 和一个目标值 target,请你在该数组中找出加和等于目标值的两个整数,并返回它们在原数组中的下标。

你可以假设,原数组中没有重复元素,而且有且只有一组答案。但是,数组中的元素只能使用一次。例如,arr = [1, 2, 3, 4, 5, 6],target = 4。因为,arr[0] + arr[2] = 1 + 3 = 4 = target,则输出 0,2。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复杂度。假设我们采用最暴力的方法,利用双层循环的方式计算,步骤如下:

  • 第一层循环,我们对数组中的每个元素进行遍历;

  • 第二层循环,对于第一层的元素与 target 的差值进行查找。

例如,第一层循环遍历到了 1,第二层循环就需要查找 target - arr[0] = 4 - 1 = 3 是否在数组中。由于是双层循环,这段代码在时间方面的消耗就是 n*n 的复杂度,也就是 O(n²)。

接下来,我们看看下限。很显然,某个数字是否存在于原数组对结果是有影响的。因此,复杂度再低低不过 O(n)。

这里的问题是在数组中基于某个条件去查找数据的问题。然而可惜的是原数组并非有序,因此采用二分查找的可能性也会很低。那么如何把 O(n²) 的复杂度降低到 O(n) 呢?路径只剩下了数据结构。

在暴力的方法中,第二层循环的目的是查找 target - arr[i] 是否出现在数组中。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可能要使用哈希表。同时,这个例子中对于数据处理的顺序并不关心,栈或者队列使用的可能性也会很低。因此,不妨试试如何用哈希表去降低复杂度。

既然是要查找 target - arr[i] 是否出现过,因此哈希表的 key 自然就是 target - arr[i]。而 value 如何设计呢?这就要看一下结果了,最终要输出的是查找到的 arr[i] 和 target - arr[i] 在数组中的索引,因此 value 存放的必然是 index 的索引值。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们就能找到解决方案,分析如下

  1. 预期的时间复杂度是 O(n),这就意味着编码采用一层的 for 循环,对原数组进行遍历。

  2. 数据结构需要额外设计哈希表,其中 key 是 target - arr[i],value 是 index。这样可以支持 O(1) 时间复杂度的查找动作。

因此,代码如下:

java
private static int[] twoSum(int[] arr, int target) {
	Map<Integer, Integer> map = new HashMap<>();
	for (int i = 0; i < arr.length; i++) {
		map.put(arr[i], i);
	}
	for (int i = 0; i < arr.length; i++) {
		int complement = target - arr[i];
		if (map.containsKey(complement) && map.get(complement) != i) {
			return new int[] { map.get(complement), i };
		}
	}
        return null;
}

在这段代码中我们采用了两个 for 循环,时间复杂度就是 O(n) + O(n) = O(n)。额外使用了 map,空间复杂度也是 O(n)。第一个 for 循环,把数组转为字典,存放的是"数值 -index"的键值对。第二个 for 循环,在字典中依次判断,target - arr[i] 是否出现过。如果它出现过,且不是它自己,则打印 target - arr[i] 和 arr[i] 的索引。

总结

在开发前,一定要对问题的复杂度进行分析,做好技术选型。这就是定位问题的过程。只有把这个过程做好,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常用的分析问题的方法有以下 4 种

  1. 复杂度分析。估算问题中复杂度的上限和下限。

  2. 定位问题。根据问题类型,确定采用何种算法思维。

  3. 数据操作分析。根据增、删、查和数据顺序关系去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利用空间换取时间。

  4. 编码实现

其中前 3 个步骤,分别对应于这个课程的模块 1 到模块 3,这也是算法开发的基础知识。有了这些知识,才能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并拼装出解决方案。

练习题

最后,我们给出一个练习题。在这个课时案例 2 的 two sums 中,我们采用了两个 for 循环去实现。那么,能否只使用一个 for 循环完成结果的查找呢?

如果你有答案欢迎留言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