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earance
10哈希表:如何利用好高效率查找的“利器”?
在前面课时中,我们先后学习了线性表、数组、字符串和树,并着重分析了它们对于数据的增删查操作。
对于数据处理它们彼此之间各有千秋,例如:
线性表中的栈和队列对增删有严格要求,它们会更关注数据的顺序。
数组和字符串需要保持数据类型的统一,并且在基于索引的查找上会更有优势。
树的优势则体现在数据的层次结构上。
但它们普遍都存在这样的缺陷,那就是数据数值条件的查找,都需要对全部数据或者部分数据进行遍历。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省去数据比较的过程,从而进一步提升数值条件查找的效率呢?答案当然是:有。这一课时我们就来介绍这样一种高效率的查找神器,哈希表。
什么是哈希表
哈希表名字源于 Hash,也可以叫作散列表。哈希表是一种特殊的数据结构,它与数组、链表以及树等我们之前学过的数据结构相比,有很明显的区别。
哈希表的核心思想
在我们之前学过的数据结构里,数据的存储位置和数据的具体数值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因此,在面对查找问题时,这些数据结构必须采取逐一比较的方法去实现。
而哈希表的设计采用了函数映射的思想,将记录的存储位置与记录的关键字关联起来。这样的设计方式,能够快速定位到想要查找的记录,而且不需要与表中存在的记录的关键字比较后再来进行查找。
我们回顾一下数组的查找操作。数组是通过数据的索引(index)来取出数值的,例如要找出 a 数组中,索引值为 1 的元素。在前面的课时中,我们讲到索引值是数据存储的位置,因此,直接通过 a[1] 就可以取出这个数据。通过这样的方式,数组实现了"地址 = f (index)"的映射关系。
如果用哈希表的逻辑来理解的话,这里的 f () 就是一个哈希函数。它完成了索引值到实际地址的映射,这就让数组可以快速完成基于索引值的查找。然而,数组的局限性在于,它只能基于数据的索引去查找,而不能基于数据的数值去查找。
如果有一种方法,可以实现"地址 = f (关键字)"的映射关系,那么就可以快速完成基于数据的数值的查找了。这就是哈希表的核心思想。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体会一下。
假如,我们要对一个手机通讯录进行存储,并要根据姓名找出一个人的手机号码,如下所示:
张一:155555555
张二:166666666
张三:177777777
张四:188888888
一个可行的方法是,定义包含姓名、手机号码的结构体,再通过链表把 4 个联系人的信息存起来。当要判断"张四"是否在链表中,或者想要查找到张四的手机号码时,就需要从链表的头结点开始遍历。依次将每个结点中的姓名字段,同"张四"进行比较。直到查找成功或者全部遍历一次为止。显然,这种做法的时间复杂度为 O(n)。
如果要降低时间复杂度,就需要借助哈希表的思路,构建姓名到地址的映射函数"地址 = f (姓名)"。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个函数直接计算出"张四"的存储位置,在 O(1) 时间复杂度内就可以完成数据的查找。
通过这个例子,不难看出 Hash 函数设计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对哈希表的操作效率。假如对上面的例子采用的 Hash 函数为,姓名的每个字的拼音开头大写字母的 ASCII 码之和。即:
address (张一) = ASCII (Z) + ASCII (Y) = 90 + 89 = 179;
address (张二) = ASCII (Z) + ASCII (E) = 90 + 69 = 159;
address (张三) = ASCII (Z) + ASCII (S) = 90 + 83 = 173;
address (张四) = ASCII (Z) + ASCII (S) = 90 + 83 = 173;
我们发现这个哈希函数存在一个非常致命的问题,那就是 f ( 张三) 和 f (张四) 都是 173。这种现象称作哈希冲突,是需要在设计哈希函数时进行规避的。
从本质上来看,哈希冲突只能尽可能减少,不能完全避免。这是因为,输入数据的关键字是个开放集合。只要输入的数据量够多、分布够广,就完全有可能发生冲突的情况。因此,哈希表需要设计合理的哈希函数,并且对冲突有一套处理机制。
如何设计哈希函数
我们先看一些常用的设计哈希函数的方法:
- 第一,直接定制法
哈希函数为关键字到地址的线性函数。如,H (key) = a*key + b。 这里,a 和 b 是设置好的常数。
- 第二,数字分析法
假设关键字集合中的每个关键字 key 都是由 s 位数字组成(k1,k2,...,Ks),并从中提取分布均匀的若干位组成哈希地址。上面张一、张二、张三、张四的手机号信息存储,就是使用的这种方法。
- 第三,平方取中法
如果关键字的每一位都有某些数字重复出现,并且频率很高,我们就可以先求关键字的平方值,通过平方扩大差异,然后取中间几位作为最终存储地址。
- 第四,折叠法
如果关键字的位数很多,可以将关键字分割为几个等长的部分,取它们的叠加和的值(舍去进位)作为哈希地址。
- 第五,除留余数法
预先设置一个数 p,然后对关键字进行取余运算。即地址为 key mod p。
如何解决哈希冲突
上面这些常用方法都有可能会出现哈希冲突。那么一旦发生冲突,我们该如何解决呢?
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 第一,开放定址法
即当一个关键字和另一个关键字发生冲突时,使用某种探测技术在哈希表中形成一个探测序列,然后沿着这个探测序列依次查找下去。当碰到一个空的单元时,则插入其中。
常用的探测方法是线性探测法。 比如有一组关键字 {12,13,25,23},采用的哈希函数为 key mod 11。当插入 12,13,25 时可以直接插入,地址分别为 1、2、3。而当插入 23 时,哈希地址为 23 mod 11 = 1。然而,地址 1 已经被占用,因此沿着地址 1 依次往下探测,直到探测到地址 4,发现为空,则将 23 插入其中。如下图所示:
- 第二,链地址法
将哈希地址相同的记录存储在一张线性链表中。
例如,有一组关键字 {12,13,25,23,38,84,6,91,34},采用的哈希函数为 key mod 11。如下图所示:
哈希表相对于其他数据结构有很多的优势。它可以提供非常快速的插入-删除-查找操作,无论多少数据,插入和删除值需要接近常量的时间。在查找方面,哈希表的速度比树还要快,基本可以瞬间查找到想要的元素。
哈希表也有一些不足。哈希表中的数据是没有顺序概念的,所以不能以一种固定的方式(比如从小到大)来遍历其中的元素。在数据处理顺序敏感的问题时,选择哈希表并不是个好的处理方法。同时,哈希表中的 key 是不允许重复的,在重复性非常高的数据中,哈希表也不是个好的选择。
哈希表的基本操作
在很多高级语言中,哈希函数、哈希冲突都已经在底层完成了黑盒化处理,是不需要开发者自己设计的。也就是说,哈希表完成了关键字到地址的映射,可以在常数级时间复杂度内通过关键字查找到数据。
至于实现细节,比如用了哪个哈希函数,用了什么冲突处理,甚至某个数据记录的哈希地址是多少,都是不需要开发者关注的。接下来,我们从实际的开发角度,来看一下哈希表对数据的增删查操作。
哈希表中的增加和删除数据操作,不涉及增删后对数据的挪移问题(数组需要考虑),因此处理就可以了。
哈希表查找的细节过程是:对于给定的 key,通过哈希函数计算哈希地址 H (key)。
如果哈希地址对应的值为空,则查找不成功。
反之,则查找成功。
虽然哈希表查找的细节过程还比较麻烦,但因为一些高级语言的黑盒化处理,开发者并不需要实际去开发底层代码,只要调用相关的函数就可以了。
哈希表的案例
下面我们来讲解两个案例,帮助你进一步理解哈希表的操作过程。
例 1,将关键字序列 {7, 8, 30, 11, 18, 9, 14} 存储到哈希表中。哈希函数为: H (key) = (key * 3) % 7,处理冲突采用线性探测法。
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建立哈希表和查找关键字的细节过程。
首先,我们尝试建立哈希表,求出这个哈希地址:
H (7) = (7 * 3) % 7 = 0
H (8) = (8 * 3) % 7 = 3
H (30) = 6
H (11) = 5
H (18) = 5
H (9) = 6
H (14) = 0
按关键字序列顺序依次向哈希表中填入,发生冲突后按照"线性探测"探测到第一个空位置填入。
最终的插入结果如下表所示:
接着,有了这个表之后,我们再来看一下查找的流程:
查找 7。输入 7,计算得到 H (7) = 0,根据哈希表,在 0 的位置,得到结果为 7,跟待匹配的关键字一样,则完成查找。
查找 18。输入 18,计算得到 H (18) = 5,根据哈希表,在 5 的位置,得到结果为 11,跟待匹配的关键字不一样(11 不等于 18)。因此,往后挪移一位,在 6 的位置,得到结果为 30,跟待匹配的关键字不一样(11 不等于 30)。因此,继续往后挪移一位,在 7 的位置,得到结果为 18,跟待匹配的关键字一样,完成查找。
例 2,假设有一个在线系统,可以实时接收用户提交的字符串型关键字,并实时返回给用户累积至今这个关键字被提交的次数。
例如,用户输入"abc",系统返回 1。用户再输入"jk",系统返回 1。用户再输入"xyz",系统返回 1。用户再输入"abc",系统返回 2。用户再输入"abc",系统返回 3。
一种解决方法是,用一个数组保存用户提交过的所有关键字。当接收到一个新的关键字后,插入到数组中,并且统计这个关键字出现的次数。
根据数组的知识可以计算出,插入到最后的动作,时间复杂度是 O(1)。但统计出现次数必须要全部数据遍历一遍,时间复杂度是 O(n)。随着数据越来越多,这个在线系统的处理时间将会越来越长。显然,这不是一个好的方法。
如果采用哈希表,则可以利用哈希表新增、查找的常数级时间复杂度,在 O(1) 时间复杂度内完成响应。预先定义好哈希表后(可以采用 Map < String, Integer > d = new HashMap <> (); )对于关键字(用变量 key_str 保存),判断 d 中是否存在 key_str 的记录。
如果存在,则把它对应的value(用来记录出现的频次)加 1;
如果不存在,则把它添加到 d 中,对应的 value 赋值为 1。最后,打印处 key_str 对应的 value,即累积出现的频次。
代码如下:
java
if (d.containsKey(key_str) {
d.put(key_str, d.get(key_str) + 1);
}
else{
d.put(key_str, 1);
}
System.out.println(d.get(key_str));
总结
哈希表在我们平时的数据处理操作中有着很多独特的优点,不论哈希表中有多少数据,查找、插入、删除只需要接近常量的时间,即 O(1)的时间级。
实际上,这只需要几条机器指令。哈希表运算得非常快,在计算机程序中,如果需要在一秒钟内查找上千条记录通常使用哈希表(例如拼写检查器),哈希表的速度明显比树快,树的操作通常需要 O(n) 的时间级。哈希表不仅速度快,编程实现也相对容易。如果不需要有序遍历数据,并且可以提前预测数据量的大小。那么哈希表在速度和易用性方面是无与伦比的。
练习题
下面,我们给出一道练习题。这个问题是力扣的经典问题,two sums。给定一个整数数组 arr 和一个目标值 target,请你在该数组中找出加和等于目标值的那两个整数,并返回它们的在数组中下标。
你可以假设,原数组中没有重复元素,而且有且只有一组答案。但是,数组中的元素只能使用一次。例如,arr = [1, 2, 3, 4, 5, 6],target = 4。因为,arr[0] + arr[2] = 1 + 3 = 4 = target,则输出 0,2。
这道题目你可以采用暴力解法来完成,也可以使用哈希表提高效率。详细分析和答案,请翻阅 15 课时 例题 1。
最后,如果你在工作中,遇到了与哈希表相关的困难的经验,欢迎你在留言区和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