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11如何解释React的渲染流程?

解释 React 的渲染流程是一道面试中的高频题,这讲我会带你探讨这个问题。

破题

你知道面试官是怎样通过一个回答评判你的能力层次吗:

  • 如果只是简单的复述流程,缺乏重点侧写,那只是到了知道的程度;

  • 如果解释清楚了设计理念,并能将核心流程穿插在具象化的抽象概念中进行描述,那才是真正吃透了理念,具备了基本的架构能力;

  • 在上一点基础上,加上自己的理论心得、工程实践,辅以具体的落地成果,那在能力评定上,肯定是架构师以上的级别了。

虽然我们的能力还没到架构师的级别,但在思考总结阐述观点 上要往这个方向走,并在实践中不断锻炼和改进自己的思考和表达方式,做到"讲话有重点层次要分明"。

关于本讲的问题,求职者就很容易跑偏,一个劲儿地背诵渲染流程中涉及的函数。我不止一次遇到过这样的面试场景,这样的回答非常冗长,缺乏对关键内容的提炼升华,需要听者自行完成观点的剥离,所以面试官很难听进去。这种情况就违背了"讲话有重点,层次要分明"的原则。

在第 4 讲"类组件与函数组件有什么区别呢?"中提过一个突出重点的方式,即通过主线串联整个分散的论点。本题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

那就需要先清楚什么是渲染过程中的重点?以及渲染过程的层次该如何划分?

承题

整合前面几讲提到的关于渲染流程的知识点:React 渲染节点的挂载、React 组件的生命周期、setState 触发渲染更新、diff 策略与 patch 方案。你会发现渲染流程中包含的内容很繁杂,有各种大大小小需要处理的事,而这些事用计算机科学中的专业术语来说,就是事务 。事务是无法被分割的,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执行完成,不可能存在部分完成的事务。所以这里需要注意,事务具有原子性,不可再分。

了解了事务的基本概念后,还需要知道事务是通过调度的方式协调执行的。

虽然有了全局规划的调度,也有了具体的事务,但工作仍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往往是按阶段进行划分的,比如项目启动阶段、项目开发阶段、项目提测阶段等。这样的划分模式以里程碑为节点,可以拆分子项,降低整体的复杂度,所以在渲染流程中也存在这样的阶段划分。

这样,以不同阶段的事务与策略为主线,就可以做到"讲话有重点"了;以阶段划分节点,就可以做到"层次要分明"了。

初步的答题框架就形成了。

入门

在逐级梳理之前,我们先讲一个在渲染流程中绝对绕不开的概念------协调。

协调

协调,在 React 官方博客的原文中是 Reconciler,它的本意是"和解者,调解员"。当你搜索与 Reconciler 相关的图片时,会出现很多握手、签字、相互拥抱的图片。

协调是怎么跟 React 扯上关系的呢?React 官方文档在介绍协调时,是这样说的:

React 提供的声明式 API 让开发者可以在对 React 的底层实现没有具体了解的情况下编写应用。在开发者编写应用时虽然保持相对简单的心智,但开发者无法了解内部的实现机制。本文描述了在实现 React 的 "diffing" 算法中我们做出的设计决策以保证组件满足更新具有可预测性,以及在繁杂业务下依然保持应用的高性能性。

从上文中我们可以看出,Reconciler 是协助 React 确认状态变化时要更新哪些 DOM 元素的 diff 算法,这看上去确实有点儿调解员的意思。这是狭义上的 Reconciler,也是第 10 讲"与其他框架相比,React 的 diff 算法有何不同?"中提过的内容。

而在 React 源码中还有一个叫作 reconcilers 的模块,它通过抽离公共函数与 diff 算法使声明式渲染、自定义组件、state、生命周期方法和 refs 等特性实现跨平台工作。

Reconciler 模块以 React 16 为分界线分为两个版本。

  • Stack Reconciler 是 React 15 及以前版本的渲染方案,其核心是以递归的方式逐级调度栈中子节点到父节点的渲染。

  • Fiber Reconciler 是 React 16 及以后版本的渲染方案,它的核心设计是增量渲染(incremental rendering),也就是将渲染工作分割为多个区块,并将其分散到多个帧中去执行。它的设计初衷是提高 React 在动画、画布及手势等场景下的性能表现。

两者的性能差距究竟有多大呢?既然主打的是高性能场景,那么在一般的中后台页面、前端 H5 下,很难看出两者之间的性能差距。但你在尝试这个 demo 之后,就能明显地体会到了。

渲染

为了更好地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我们需要先梳理一遍 Stack Reconciler。

Stack Reconciler

Stack Reconciler 没有单独的包,并没有像 Fiber Reconclier 一样抽取为独立的React-Reconciler 模块。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一个经典的设计。在 React 的官方文档中,是通过伪代码的形式介绍其实现方案的。与官方文档略有不同,下面我会介绍一些真实代码的信息。

挂载

这里的挂载与生命周期一讲中的挂载不同,它是将整个 React 挂载到 ReactDOM.render 之上,就像以下代码中的 App 组件挂载到 root 节点上一样。

java
class App extends React.Component {
  render() {
    return (
        <div>Hello World</div>
      )
  }
} 
ReactDOM.render(<App />, document.getElementById('root'))

还记得在 JSX 一讲中所提到的吗?JSX 会被 Babel 编译成 React.creatElemnt 的形式:

java
ReactDOM.render(React.creatElement(App), document.getElementById('root'))

但一定要记住,这项工作发生在本地的 Node 进程中,而不是通过浏览器中的 React 完成的。在以往的面试中,就有应聘的同学以为 JSX 是通过 React 完成编译,这是完全不正确的。

ReactDOM.render 调用之后,实际上是透传参数给 ReactMount.render

  • ReactDOM 是对外暴露的模块接口;

  • 而 ReactMount 是实际执行者,完成初始化 React 组件的整个过程。

初始化第一步就是通过 React.creatElement 创建 React Element。不同的组件类型会被构建为不同的 Element:

  • App 组件会被标记为 type function,作为用户自定义的组件,被 ReactComponentsiteComponent 包裹一次,生成一个对象实例;

  • div 标签作为 React 内部的已知 DOM 类型,会实例化为 ReactDOMComponent;

  • "Hello World" 会被直接判断是否为字符串,实例化为 ReactDOMComponent。

这段逻辑在 React 源码中大致是这样的,其中 isInternalComponentType 就是判断当前的组件是否为内部已知类型。

java
if (typeof element.type === 'string') {
    instance = ReactHostComponent.createInternalComponent(element);
  } else if (isInternalComponentType(element.type)) {
    instance = new element.type(element);
  } else {
    instance = new ReactCompositeComponentWrapper();
}

到这里仅仅完成了实例化,我们还需要与 React 产生一些联动,比如改变状态、更新界面等。在 setState 一讲中,我们提到在状态变更后,涉及一个变更收集再批量处理的过程。在这里 ReactUpdates 模块就专门用于批量处理,而批量处理的前后操作,是由 React 通过建立事务的概念来处理的。

React 事务都是基于 Transaction 类继承拓展。每个 Transaction 实例都是一个封闭空间,保持不可变的任务常量,并提供对应的事务处理接口 。一段事务在 React 源码中大致是这样的:

java
mountComponentIntoNode: function(rootID, container) {
      var transaction = ReactComponent.ReactReconcileTransaction.getPooled();
      transaction.perform(
        this._mountComponentIntoNode,
        this,
        rootID,
        container,
        transaction
      );
      ReactComponent.ReactReconcileTransaction.release(transaction);
 }

如果有操作数据库经验的同学,应该看到过相似的例子。React 团队将其从后端领域借鉴到前端是因为事务的设计有以下优势。

  • 原子性: 事务作为一个整体被执行,要么全部被执行,要么都不执行。

  • 隔离性: 多个事务并发执行时,一个事务的执行不应影响其他事务的执行。

  • 一致性: 相同的输入,确定能得到同样的执行结果。

上面提到的事务会调用 ReactCompositeComponent.mountComponent 函数进入 React 组件生命周期,它的源码大致是这样的。

java
if (inst.componentWillMount) {
    inst.componentWillMount();
    if (this._pendingStateQueue) {
        inst.state = this._processPendingState(inst.props, inst.context);
    }
}

首先会判断是否有 componentWillMount,然后初始化 state 状态。当 state 计算完毕后,就会调用在 App 组件中声明的 render 函数。接着 render 返回的结果,会处理为新的 React Element,再走一遍上面提到的流程,不停地往下解析,逐步递归,直到开始处理 HTML 元素。到这里我们的 App 组件就完成了首次渲染。

更新

接下来我们用同样的方式解析下当调用 setState 时会发生什么。setState 时会调用 Component 类中的 enqueueSetState 函数。

java
this.updater.enqueueSetState(this, partialState)

在执行 enqueueSetState 后,会调用 ReactCompositeComponent 实例中的_pendingStateQueue,将新的状态变更加入实例的等待更新状态队列中,再调用ReactUpdates 模块中的 enqueueUpdate 函数执行更新。这个过程会检查更新是否已经在进行中:

  • 如果是,则把组件加入 dirtyComponents 中;

  • 如果不是,先初始化更新事务,然后把组件加入 dirtyComponents 列表。

这里的初始化更新事务,就是 setState 一讲中提到的 batchingstrategy.isBatchingUpdates 开关。接下来就会在更新事务中处理所有记录的 dirtyComponents。

卸载

对于自定义组件,也就是对 ReactCompositeComponent 而言,卸载过程需要递归地调用生命周期函数。

java
class CompositeComponent{
  unmount(){
    var publicInstance = this.publicInstance
    if(publicInstance){
      if(publicInstance.componentWillUnmount){
        publicInstance.componentWillUnmount()
      }
    }
    var renderedComponent = this.renderedComponent
    renderedComponent.unmount()
  }
}

而对于 ReactDOMComponent 而言,卸载子元素需要清除事件监听器并清理一些缓存。

java
class DOMComponent{
  unmount(){
    var renderedChildren = this.renderedChildren
    renderedChildren.forEach(child => child.unmount())
  }
}

那么到这里,卸载的过程就算完成了。

小结

从以上的流程中我们可以看出,React 渲染的整体策略是递归,并通过事务建立 React 与虚拟DOM 的联系并完成调度。如果对整体函数调用流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查看这个[全景大图](https://bogda n-lyashenko.github.io/Under-the-hood-ReactJS/stack/images/intro/all-page-stack-reconciler.svg)。

Fiber Reconciler

为了避免全文过于冗长,也因为主要流程大致相同,所以我就不再赘述与 Stack Reconciler 相似的地方,主要讲一讲不一样的地方。那第一个不同点是,Stack 和 Fiber 的不同。Stack 是栈,那 Fiber 是什么呢?我们需要先理解什么是 Fiber。

Fiber

Fiber 同样是一个借来的概念,在系统开发中,指一种最轻量化 的线程。与一般线程不同的是,Fiber 对于系统内核是不可见的,也不能由内核进行调度。它的运行模式被称为协作式多任务 ,而线程采用的模式是抢占式多任务

这有什么不同呢?

  • 在协作式多任务模式下,线程会定时放弃自己的运行权利,告知内核让下一个线程运行;

  • 而在抢占式下,内核决定调度方案,可以直接剥夺长耗时线程的时间片,提供给其他线程。

回到浏览器中,浏览器无法实现抢占式调度,那为了提升可用性与流畅度,React 在设计上只能采用合作式调度的方案:将渲染任务拆分成多段,每次只执行一段,完成后就把时间控制权交还给主线程,这就是得名 Fiber Reconciler 的原因。

在 Fiber Reconciler 还引入了两个新的概念,分别是 Fiber 与 effect。

  • 在 React Element 的基础上,通过 createFiberFromElement 函数创建 Fiber 对象。Fiber 不仅包含 React Element,还包含了指向父、子、兄弟节点的属性,保证 Fiber 构成的虚拟 DOM 树成为一个双向链表。

  • effect 是指在协调过程中必须执行计算的活动。

有了 Fiber 的基础认知后,我们就可以进入 Fiber Reconciler 的协调过程了。

协调

React 团队的 Dan Abramov 画了一张基于 Fiber Reconciler 生命周期阶段图,其中协调过程被分为了两部分:Render 和 commit。

图片来自 React 官网

Render

Render 阶段主要是通过构造 workInProgress 树计算出 diff。以 current 树为基础,将每个 Fiber 作为一个基本单位,自下而上逐个节点检查并构造 workInProgress 树。这个过程不再是递归,而是基于循环来完成。

在执行上通过 requestIdleCallback 来调度执行每组任务,每组中的每个计算任务被称为 work,每个 work 完成后确认是否有优先级更高的 work 需要插入,如果有就让位,没有就继续。优先级通常标记为动画或者 high 的会先处理。每完成一组后,将调度权交回主线程,直到下一次 requestIdleCallback 调用,再继续构建 workInProgress 树。

Commit

在 Commit 阶段处理 effect 列表,这里的 effect 列表包含了根据 diff 更新 DOM 树、回调生命周期、响应 ref 等。

但一定要注意,这个阶段是同步执行的,不可中断暂停,所以不要在 componentDidMount、componentDidUpdate、componentWiilUnmount 中执行重度消耗算力的任务。

小结

在上面的讲述中,省去了挂载与更新流程,这里稍微补充下,在挂载阶段, ReactMount 模块已经不存在了,是直接构造 Fiber 树。而更新流程大致一样,依然通过 IsBatchingUpdates 控制。那么 Fiber Reconciler 最大的不同有两点:

  • 协作式多任务模式;

  • 基于循环遍历计算 diff。

答题

React 的渲染过程大致一致,但协调并不相同,以 React 16 为分界线,分为 Stack Reconciler 和 Fiber Reconciler。这里的协调从狭义上来讲,特指 React 的 diff 算法,广义上来讲,有时候也指 React 的 reconciler 模块,它通常包含了 diff 算法和一些公共逻辑。

回到 Stack Reconciler 中,Stack Reconciler 的核心调度方式是递归。调度的基本处理单位是事务,它的事务基类是 Transaction,这里的事务是 React 团队从后端开发中加入的概念。在 React 16 以前,挂载主要通过 ReactMount 模块完成,更新通过 ReactUpdate 模块完成,模块之间相互分离,落脚执行点也是事务。

在 React 16 及以后,协调改为了 Fiber Reconciler。它的调度方式主要有两个特点,第一个是协作式多任务模式,在这个模式下,线程会定时放弃自己的运行权利,交还给主线程,通过requestIdleCallback 实现。第二个特点是策略优先级,调度任务通过标记 tag 的方式分优先级执行,比如动画,或者标记为 high 的任务可以优先执行。Fiber Reconciler的基本单位是 Fiber,Fiber 基于过去的 React Element 提供了二次封装,提供了指向父、子、兄弟节点的引用,为 diff 工作的双链表实现提供了基础。

在新的架构下,整个生命周期被划分为 Render 和 Commit 两个阶段。Render 阶段的执行特点是可中断、可停止、无副作用,主要是通过构造 workInProgress 树计算出 diff。以 current 树为基础,将每个 Fiber 作为一个基本单位,自下而上逐个节点检查并构造 workInProgress 树。这个过程不再是递归,而是基于循环来完成。

在执行上通过 requestIdleCallback 来调度执行每组任务,每组中的每个计算任务被称为 work,每个 work 完成后确认是否有优先级更高的 work 需要插入,如果有就让位,没有就继续。优先级通常是标记为动画或者 high 的会先处理。每完成一组后,将调度权交回主线程,直到下一次 requestIdleCallback 调用,再继续构建 workInProgress 树。

在 commit 阶段需要处理 effect 列表,这里的 effect 列表包含了根据 diff 更新 DOM 树、回调生命周期、响应 ref 等。

但一定要注意,这个阶段是同步执行的,不可中断暂停,所以不要在 componentDidMount、componentDidUpdate、componentWiilUnmount 中去执行重度消耗算力的任务。

如果只是一般的应用场景,比如管理后台、H5 展示页等,两者性能差距并不大,但在动画、画布及手势等场景下,Stack Reconciler 的设计会占用占主线程,造成卡顿,而 fiber reconciler 的设计则能带来高性能的表现。

进阶

在面试中,在你回答完以上讲到的内容后,面试官还会补充提问一个类似脑筋急转弯的小问题:

为什么 Stack Reconciler 模式下 render 函数不支持 return 数组?

你想呀**,**Stack Reconciler 采用的是递归遍历的模式,那么在递归的情况下就只能返回一个节点元素,肯定就不支持数组了。

总结

在本讲中,从渲染流程的角度解析了 React 协调这一重要概念,但值得注意的是 Fiber Reconciler 还不是一个最终的完成品,其中并发模式并不是默认启用,还处于开发阶段,目前仍然是在同步模式下启用。

在介绍渲染流程之后,下一讲我将从工程化的角度讲解,渲染异常后会出现什么情况以及该怎么办,到时见!


[

](https://shenceyun.lagou.com/t/mka)

《大前端高薪训练营》

对标阿里 P7 技术需求 + 每月大厂内推,6 个月助你斩获名企高薪 Offer。点击链接,快来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