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23架构原理:为什么Flutter性能更佳

本课时将继续深入源码,学习 Flutter 渲染原理,特别是为什么 Flutter 可以保持比较好的性能体验。

性能优势

在这之前,业内一直都说 Flutter 的性能优于其他的跨端技术框架,并且基本与原生平台体验几乎一样。那么具体是怎么做到的呢?在了解 Flutter的自渲染原理之前,我们就先来看看原生平台 Android 与 iOS 是如何渲染 UI 的。经过前后对比之后,更能体现出其性能与原生几乎无差异的特点。

UI 渲染基本原理

我们先来讲解一个最基础的知识点,日常我们所看到的 UI 交互界面,操作系统是如何实现的,参考下图 1 的渲染过程。

图1 系统 UI 界面绘制原理

从图 1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界面显示出来,首先是经过了 CPU 的数据计算,然后将数据发送给到 GPU, GPU 再根据相应的数据绘制成像素界面,然后放入帧缓存区中,最终显示器定时从帧缓存区获取帧数据显示在显示器上。

在上面的渲染实现过程中,需要进行 CPU 和 GPU 之间的通信。因此,如何调度 GPU 是一个比较关键的点,目前有一套规范叫作 OpenGL,开发者可以通过这套规范,更方便、更高效地调用 GPU进行界面渲染。Android 和iOS 系统都在系统层面实现了这套功能,将其分别封装成 SDK API。而在 Flutter 中也实现了这套规则,也就是应用 OpenGL 规范封装了一套 Dart API,因此 Flutter 的渲染原理和 Android 以及 iOS 是一致的,所以在性能上基本没有区别。

了解了 Flutter 渲染原理以后,我们再来看看目前比较常用的两个跨端框架的渲染原理。

其他跨端技术框架渲染原理

目前比较常见的两个跨端技术框架,分别是 ReactNative 和 Weex。它们在原理上非常相近,因此这里单独介绍 ReactNative 的原理。我们先来看下图 2 的一个技术架构。

图2 ReactNative 技术架构图

从图 2 ,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一点,ReactNative 完全是基于原生平台来进行渲染的,而这之间主要是通过 JSbridge 来通信,将需要渲染的数据通过 JSbridge 传递给原生平台。这样的通信方式在 Flutter 中也有,在我们第 20 课时"原生通信:应用原生平台交互扩充 Flutter 基础能力"中有介绍到,这部分和 ReactNative 比较相近。而两者的最大的区别就在于,Flutter UI 界面是自渲染的,而 ReactNative 则是通过通信的方式告知原生平台,然后原生平台再绘制出界面。

我们再回到最原始的跨端技术框架 Hybrid ,它是界面上使用 H5 ,其他功能则使用 JSbridge 来调用原生服务,因此并不会使用原生绘制界面,而仅仅只使用了原生平台能力。

以上就是三种技术框架的对比说明,我们再来总结下三种框架突出解决的问题点,其次也说明当前框架存在的问题点。

  • Hybrid 是在图 2 中仅仅支持了原生能力,例如相机、存储、日历等,而 UI 交互界面则还是H5,因此不管是体验和性能都是相对较差的。

  • ReactNative为了解决页面性能问题,同样应用 JSbridge 通信方式,将虚拟 DOM 以及页面渲染相关数据,传递给到原生平台,原生平台则根据虚拟 DOM 以及渲染相关数据,绘制出原生体验的界面,这样用户感知上就是原生的界面,但是这个过程中需要进行 JavaScript的代码解析和运行,然后再与原生平台通信,从而有一定的性能损耗。

  •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Flutter 进一步优化了这种体验。Flutter 不借助原生的渲染能力,而是自己实现了一套与 Android 和 iOS 一样的渲染原理,从而在性能上与原生平台保持基本一致。不过这里由于目前 Flutter 只是一个 UI 框架,因此在原生功能方面还是需要依赖原生平台,这也是它存在的一些问题。

渲染原理

在了解了 Flutter 渲染原理的特殊性后,我们再具体看下整个绘制流程是如何实现的。上一课时我介绍了三棵树的转化过程,那么接下来就需要进一步去分析如何将三棵树渲染为 UI 交互界面。在介绍下转化的三棵树怎么绘制成 UI 交互界面之前,我们先来了解 vsync 这个概念。

vsync

从图 1 中我们看到视频控制器,会从帧缓存器中获取需要显示的帧数据,并展示在显示器上。显示器有一个刷新频率(比如 60 Hz 或者 120 Hz),代表的意思是显示器会每秒钟获取 60 帧的数据,也就是每隔 1000 ms / 60 = 16.67 ms 从视频控制器中定时获取帧数据。这个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个概念"垂直同步信号"(vsync)

Flutter 的自渲染模式也遵循这个原则,因此在Flutter的性能要求上,必须是 UI线程处理时间加上 GPU 绘制时间小于 16.67 ms 才不会出现掉帧现象。掌握了这个 vysnc 概念后,我们再来看看 Flutter 内部逻辑是如何实现的。

渲染流程

整个绘制过程所涉及的核心函数流程,如图 3 所示。

图3 绘制整体流程图

在图 3 的流程中会涉及几个比较重要的函数分别是 scheduleWarmUpFrame 、handleDrawFrame、drawFrame 、flushLayout 、 flushCompositingBits 、 markNeedsPaint 、 flushPaint 、 compositeFrame 和 flushSemantics。接下来我们就先来看下这些函数的作用。

重要函数

  • scheduleWarmUpFrame,这个函数的核心是调用 handleBeginFrame和 handleDrawFrame 两个方法。

  • handleDrawFrame,主要是执行_persistentCallbacks这个回调函数列表,_persistentCallbacks 中存放了很多执行函数,其中存放了最重要的一个函数 RenderBing 的 drawFrame ,该方法主要是通过 WidgetsFlutterBinding 绑定阶段存放在 _persistentCallbacks 中。

  • drawFrame,在函数中主要执行界面的绘制工作,依次会执行 flushLayout 、 flushCompositingBits、 flushPaint 、 compositeFrame 和 flushSemantics 函数。

  • flushLayout,更新了所有被标记为"dirty"的 RenderObject 的布局信息。主要的动作发生在 node._layoutWithoutResize() 方法中,该方法中会调用 performLayout() 进行重新布局计算,请注意这里的 performLayout 会根据不同类型的 RenderObject 调用不同的 performLayout 布局方法。该方法还会调用 markNeedsPaint 标记需要重新绘制的RenderObject,源码如下:

dart
while (_nodesNeedingLayout.isNotEmpty) {
  final List<RenderObject> dirtyNodes = _nodesNeedingLayout;
  _nodesNeedingLayout = <RenderObject>[];
  for (final RenderObject node in dirtyNodes..sort((RenderObject a, RenderObject b) => a.depth - b.depth)) {
    if (node._needsLayout && node.owner == this)
      node._layoutWithoutResize();
  }
}
  • flushCompositingBits,主要是循环检查 RenderObject 以及子节点是否需要新建图层,如果需要则 _needsCompositing 属性标记为 true,其次会循环判断父节点,如果父节点需要新的图层,则该标记位也需要设置为 true,如果图层发生了变化,最终也会调用 markNeedsPaint 来进行重新绘制操作,部分源码如下:
dart
visitChildren((RenderObject child) {
  child._updateCompositingBits();
  if (child.needsCompositing)
    _needsCompositing = true;
});
if (isRepaintBoundary || alwaysNeedsCompositing)
  _needsCompositing = true;
if (oldNeedsCompositing != _needsCompositing)
  markNeedsPaint();
  • markNeedsPaint,这个方法和 Element 中的 markNeedsBuild 相似,由于当前节点需要重新绘制,因此会循环在父节点上,寻找最近一个 isRepaintBoundary 类型,然后进行绘制,如果父节点一直往上没有找到,则只能绘制当前节点。

  • flushPaint,循环判断需要更新重绘的 RenderObject 节点,并调用 PaintingContext.repaintCompositedChild 进行重新绘制操作。在repaintCompositedChild中会调用paint 方法,这个方法有点类似 Element 的 update 方法,它会根据不同类型的 RenderObject 调用不同的 paint 方法,比如 custom_paint.dart 又或者 sliver_persistent_header.dart 都实现了自身的 paint 方法,在具体 paint 方法中会调用 canvas api 完成绘制,并递归判断子节点类型,调用不同的 paint 方法完成最终绘制工作,最终生成一棵 Layer Tree,并把绘制指令保存在 Layer 中。

dart
for (final RenderObject node in dirtyNodes..sort((RenderObject a, RenderObject b) => b.depth - a.depth)) {
  assert(node._layer != null);
  if (node._needsPaint && node.owner == this) {
    if (node._layer.attached) {
      PaintingContext.repaintCompositedChild(node);
    } else {
      node._skippedPaintingOnLayer();
    }
  }
}
  • compositeFrame,将 canvas 绘制好的 scene 信息,转化为二进制像素信息传递给到 GPU ,完成具体的界面渲染操作;

  • flushSemantics,将渲染对象的语意发送给操作系统,这与 Flutter 绘制流程关系不大。

以上就是非常关键的几个核心函数的介绍,接下来我们看下具体的执行过程。

流程说明

如下是各个过程中所执行的函数,如图 4 所示。

图4 核心绘制流程执行过程

根据图 3 的整体流程,我们知道在绘制过程中涉及 4 个比较重要的函数,图 4 就分别说明了这四个函数在执行过程中所执行的具体逻辑。

  • flushLayout,准备布局相关的处理工作,这里会判断是否需要重新布局,调用 performLayout。由于不同基础组件布局相关实现不一样,因此这里会根据不同组件类型调用不同的 performLayout 从而完成布局相关的准备工作。在 performLayout 处理逻辑的最后,还会调用 markNeedsPaint 来标记需要重新绘制的 RenderObject。在 performLayout 中还会执行 markNeedsLayout 用来标记哪些需要进行重新布局,这个会在具体 layout 函数中使用到。

  • flushCompositingBits,准备图层的相关处理逻辑,同样将需要重新绘制的 RenderObject 调用 markNeedsPaint 来标记。

  • flushPaint,将需要进行重新绘制的 RenderObject 调用 paint 方法转化为 Layer tree,这里的 paint 中也会根据 RenderObject 类型不同,调用不同的paint方法,最终再调用 canvas 实现界面绘制。

  • compositeFrame,根据 canvas绘制好的 Layertree,调用 layer.buildScene 方法将 Layertree 转化为 scene 信息,最终再调用 window 的 render 方法,将界面显示给用户。

以上就是绘制的流程说明,基于上述的执行过程,我们再来详细分析下,在编码过程中哪些环节,可以提升性能体验。

性能优化方向

以上过程中有两个是比较关键的流程,一个是布局,另外一个是绘制。布局过程中会根据 markNeedsLayout函数执行结果来判断是否需要重新布局,另外一个则是根据 markNeedsPaint 结果来判断是否需要重新绘制。那么在这两个函数中,我们平时编码到底应该要注意哪些细节呢?

markNeedsPaint

在图 4 过程中的 markNeedsPaint 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点,这个标记将直接影响到最终的绘制函数 flushPaint 的执行性能,我们来拆解一步步看这个函数:

dart
void markNeedsPaint() {
  assert(owner == null || !owner.debugDoingPaint);
  if (_needsPaint)
    return;
  _needsPaint = true;
  /// ...更多代码
}

首先判断是否已经标记了 _needsPaint 为 true,如果标记了则直接退出。

dart
_needsPaint = true;
if (isRepaintBoundary) {
  assert(() {
    if (debugPrintMarkNeedsPaintStacks)
      debugPrintStack(label: 'markNeedsPaint() called for $this');
    return true;
  }());
  // If we always have our own layer, then we can just repaint
  // ourselves without involving any other nodes.
  assert(_layer is OffsetLayer);
  if (owner != null) {
    owner._nodesNeedingPaint.add(this);
    owner.requestVisualUpdate();
  }
}

将该 RenderObject 的 _needsPaint 标记为 true,然后判断是否为 isRepaintBoundary ,那什么是 isRepaintBoundary 呢?

在 Flutter 中有一个这样的组件 RepaintBoundary ,该组件自带 isRepaintBoundary 属性为 true ,你可以将其他组件使用 RepaintBoundary 来包裹。这个组件代表的是将组件作为一个独立的渲染模块。在上面代码中,如果当前是 isRepaintBoundary 则将当前 RenderObject添加到 nodesNeedingPaint 然后返回即可。

dart
else if (parent is RenderObject) {
  final RenderObject parent = this.parent as RenderObject;
  parent.markNeedsPaint();
  assert(parent == this.parent);
}

如果当前不是 isRepaintBoundary ,则需要往父节点层层寻找,也层层标记 _needsPaint ,导致当前节点上的所有父节点都需要进行 _needsPaint 操作。

因此这里有一点编码性能考量的点,我们可以将那些频繁需要重绘的组件使用 RepaintBoundary 进行封装,减少当前节点的绘制引发的父节点的重绘操作。在 Flutter 中的大部分基础组件都是使用了 RepaintBoundary 进行包裹的,因此如果你单纯修改某部分组件时是不会引起到父组件的重绘,从而影响性能体验。

markNeedsLayout

markNeedsLayout 主要是用来标记是否需要重新布局的,里面的逻辑和 markNeedsPaint 非常相似。同样也是存在性能提升的空间,当对一个组件需要频繁的进行布局调整时,比如需要频繁增删元素的组件,需要频繁调整大小的组件,使用 RelayoutBoundary 来封装将会有一定的性能提升空间。

如果是自己在写一个基础组件的时候,就要非常注意这点,对于一些频繁改动的点,或者需要频繁进行布局修改的组件,使用 RepaintBoundary 和 RelayoutBoundary进行封装。其次你在性能分析的时候,特别要留意这两个关键的点,当性能出现问题时,可以尝试从这两个点出发去寻找。

总结

本课时从操作系统的渲染原理,分析了 Flutter 在性能体验上,为什么优于其他跨端技术框架的。接下来着重介绍了 Flutter核心渲染原理,并从渲染原理中分析后续在编码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性能优化方向。学完本课时后,你需要掌握 Flutter 渲染核心流程,并且掌握在编码过程中着重注意 RepaintBoundary 和 RelayoutBoundary的使用。

点击此链接查看本课时源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