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22Exchange层剖析:彻底搞懂Requet-Repone模型(下)

在上一课时中,我们重点分析了 Exchange 层中 Channel 接口以及 ChannelHandler 接口的核心实现,同时还介绍 Request、Response 两个基础类,以及 DefaultFuture 这个 Future 实现。本课时,我们将继续讲解 Exchange 层其他接口的实现逻辑。

HeaderExchangeClient

HeaderExchangeClient 是 Client 装饰器,主要为其装饰的 Client 添加两个功能:

  • 维持与 Server 的长连状态,这是通过定时发送心跳消息实现的;

  • 在因故障掉线之后,进行重连,这是通过定时检查连接状态实现的。

因此,HeaderExchangeClient 侧重定时轮资源的分配、定时任务的创建和取消。

HeaderExchangeClient 实现的是 ExchangeClient 接口,如下图所示,间接实现了 ExchangeChannel 和 Client 接口,ExchangeClient 接口是个空接口,没有定义任何方法。

HeaderExchangeClient 继承关系图

HeaderExchangeClient 中有以下两个核心字段。

  • client(Client 类型):被修饰的 Client 对象。HeaderExchangeClient 中对 Client 接口的实现,都会委托给该对象进行处理。

  • channel(ExchangeChannel 类型):Client 与服务端建立的连接,HeaderExchangeChannel 也是一个装饰器,在前面我们已经详细介绍过了,这里就不再展开介绍。HeaderExchangeClient 中对 ExchangeChannel 接口的实现,都会委托给该对象进行处理。

HeaderExchangeClient 构造方法的第一个参数封装 Transport 层的 Client 对象,第二个参数 startTimer参与控制是否开启心跳定时任务和重连定时任务,如果为 true,才会进一步根据其他条件,最终决定是否启动定时任务。这里我们以心跳定时任务为例:

java
private void startHeartBeatTask(URL url) {
    if (!client.canHandleIdle()) { // Client的具体实现决定是否启动该心跳任务
        AbstractTimerTask.ChannelProvider cp = () -> Collections.singletonList(HeaderExchangeClient.this);
        // 计算心跳间隔,最小间隔不能低于1s
        int heartbeat = getHeartbeat(url); 
        long heartbeatTick = calculateLeastDuration(heartbeat);
        // 创建心跳任务
        this.heartBeatTimerTask = new HeartbeatTimerTask(cp, heartbeatTick, heartbeat);
        // 提交到IDLE_CHECK_TIMER这个时间轮中等待执行
        IDLE_CHECK_TIMER.newTimeout(heartBeatTimerTask, heartbeatTick, TimeUnit.MILLISECONDS);
    }
}

重连定时任务是在 startReconnectTask() 方法中启动的,其中会根据 URL 中的参数决定是否启动任务。重连定时任务最终也是提交到 IDLE_CHECK_TIMER 这个时间轮中,时间轮定义如下:

java
private static final HashedWheelTimer IDLE_CHECK_TIMER = new HashedWheelTimer(
            new NamedThreadFactory("dubbo-client-idleCheck", true), 1, TimeUnit.SECONDS, TICKS_PER_WHEEL);

其实,startReconnectTask() 方法的具体实现与前面展示的 startHeartBeatTask() 方法类似,这里就不再赘述。

下面我们继续回到心跳定时任务进行分析,你可以回顾第 20 课时介绍的 NettyClient 实现,其 canHandleIdle() 方法返回 true,表示该实现可以自己发送心跳请求,无须 HeaderExchangeClient 再启动一个定时任务。NettyClient 主要依靠 IdleStateHandler 中的定时任务来触发心跳事件,依靠 NettyClientHandler 来发送心跳请求。

对于无法自己发送心跳请求的 Client 实现,HeaderExchangeClient 会为其启动 HeartbeatTimerTask 心跳定时任务,其继承关系如下图所示:

TimerTask 继承关系图

我们先来看 AbstractTimerTask 这个抽象类,它有三个字段。

  • channelProvider(ChannelProvider类型):ChannelProvider 是 AbstractTimerTask 抽象类中定义的内部接口,定时任务会从该对象中获取 Channel。

  • tick(Long类型):任务的过期时间。

  • cancel(boolean类型):任务是否已取消。

AbstractTimerTask 抽象类实现了 TimerTask 接口的 run() 方法,首先会从 ChannelProvider 中获取此次任务相关的 Channel 集合(在 Client 端只有一个 Channel,在 Server 端有多个 Channel),然后检查 Channel 的状态,针对未关闭的 Channel 执行 doTask() 方法处理,最后通过 reput() 方法将当前任务重新加入时间轮中,等待再次到期执行。

AbstractTimerTask.run() 方法的具体实现如下:

java
public void run(Timeout timeout) throws Exception {
    // 从ChannelProvider中获取任务要操作的Channel集合
    Collection<Channel> c = channelProvider.getChannels();
    for (Channel channel : c) {
        if (channel.isClosed()) { // 检测Channel状态
            continue;
        }
        doTask(channel); // 执行任务
    }
    reput(timeout, tick); // 将当前任务重新加入时间轮中,等待执行
}

doTask() 是一个 AbstractTimerTask 留给子类实现的抽象方法,不同的定时任务执行不同的操作。例如,HeartbeatTimerTask.doTask() 方法中会读取最后一次读写时间,然后计算距离当前的时间,如果大于心跳间隔,就会发送一个心跳请求,核心实现如下:

java
protected void doTask(Channel channel) {
    // 获取最后一次读写时间
    Long lastRead = lastRead(channel);
    Long lastWrite = lastWrite(channel);
    if ((lastRead != null && now() - lastRead > heartbeat)
            || (lastWrite != null && now() - lastWrite > heartbeat)) {
        // 最后一次读写时间超过心跳时间,就会发送心跳请求
        Request req = new Request();
        req.setVersion(Version.getProtocolVersion());
        req.setTwoWay(true);
        req.setEvent(HEARTBEAT_EVENT);
        channel.send(req);
    }
}

这里 lastRead 和 lastWrite 时间戳,都是从要待处理 Channel 的附加属性中获取的,对应的 Key 分别是:KEY_READ_TIMESTAMP、KEY_WRITE_TIMESTAMP。你可以回顾前面课程中介绍的 HeartbeatHandler,它属于 Transport 层,是一个 ChannelHandler 的装饰器,在其 connected() 、sent() 方法中会记录最后一次写操作时间,在其 connected()、received() 方法中会记录最后一次读操作时间,在其 disconnected() 方法中会清理这两个时间戳。

在 ReconnectTimerTask 中会检测待处理 Channel 的连接状态,以及读操作的空闲时间,对于断开或是空闲时间较长的 Channel 进行重连,具体逻辑这里就不再展开了。

HeaderExchangeClient 最后要关注的是它的关闭流程,具体实现在 close() 方法中,如下所示:

java
public void close(int timeout) {
    startClose(); // 将closing字段设置为true
    doClose(); // 关闭心跳定时任务和重连定时任务
    channel.close(timeout); // 关闭HeaderExchangeChannel
}

在 HeaderExchangeChannel.close(timeout) 方法中首先会将自身的 closed 字段设置为 true,这样就不会继续发送请求。如果当前 Channel 上还有请求未收到响应,会循环等待至收到响应,如果超时未收到响应,会自己创建一个状态码将连接关闭的 Response 交给 DefaultFuture 处理,与收到 disconnected 事件相同。然后会关闭 Transport 层的 Channel,以 NettyChannel 为例,NettyChannel.close() 方法会先将自身的 closed 字段设置为 true,清理 CHANNEL_MAP 缓存中的记录,以及 Channel 的附加属性,最后才是关闭 io.netty.channel.Channel。

HeaderExchangeServer

下面再来看 HeaderExchangeServer,其继承关系如下图所示,其中 Endpoint、RemotingServer、Resetable 这三个接口我们在前面已经详细介绍过了,这里不再重复。

HeaderExchangeServer 的继承关系图

与前面介绍的 HeaderExchangeClient 一样,HeaderExchangeServer 是 RemotingServer 的装饰器,实现自 RemotingServer 接口的大部分方法都委托给了所修饰的 RemotingServer 对象。

在 HeaderExchangeServer 的构造方法中,会启动一个 CloseTimerTask 定时任务,定期关闭长时间空闲的连接,具体的实现方式与 HeaderExchangeClient 中的两个定时任务类似,这里不再展开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前面课时介绍的 NettyServer 并没有启动该定时任务,而是靠 NettyServerHandler 和 IdleStateHandler 实现的,原理与 NettyClient 类似,这里不再展开,你若感兴趣的话,可以回顾第 20课时或是查看 CloseTimerTask 的具体实现。

在 19 课时介绍 Transport Server 的时候,我们并没有过多介绍其关闭流程,这里我们就通过 HeaderExchangeServer 自顶向下梳理整个 Server 端关闭流程。先来看 HeaderExchangeServer.close() 方法的关闭流程:

  1. 将被修饰的 RemotingServer 的 closing 字段设置为 true,表示这个 Server 端正在关闭,不再接受新 Client 的连接。你可以回顾第 19 课时中介绍的 AbstractServer.connected() 方法,会发现 Server 正在关闭或是已经关闭时,则直接关闭新建的 Client 连接。

  2. 向 Client 发送一个携带 ReadOnly 事件的请求(根据 URL 中的配置决定是否发送,默认为发送)。在接收到该请求之后,Client 端的 HeaderExchangeHandler 会在 Channel 上添加 Key 为 "channel.readonly" 的附加信息,上层调用方会根据该附加信息,判断该连接是否可写。

  3. 循环去检测是否还存在 Client 与当前 Server 维持着长连接,直至全部 Client 断开连接或超时。

  4. 更新 closed 字段为 true,之后 Client 不会再发送任何请求或是回复响应了。

  5. 取消 CloseTimerTask 定时任务。

  6. 调用底层 RemotingServer 对象的 close() 方法。以 NettyServer 为例,其 close() 方法会先调用 AbstractPeer 的 close() 方法将自身的 closed 字段设置为 true;然后调用 doClose() 方法关闭 boss Channel(即用来接收客户端连接的 Channel),关闭 channels 集合中记录的 Channel(这些 Channel 是与 Client 之间的连接),清理 channels 集合;最后,关闭 bossGroup 和 workerGroup 两个线程池。

HeaderExchangeServer.close() 方法的核心逻辑如下:

java
public void close(final int timeout) {
    startClose(); // 将底层RemotingServer的closing字段设置为true,表示当前Server正在关闭,不再接收连接
    if (timeout > 0) {
        final long max = (long) timeout;
        final long start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if (getUrl().getParameter(Constants.CHANNEL_SEND_READONLYEVENT_KEY, true)) {
            // 发送ReadOnly事件请求通知客户端
            sendChannelReadOnlyEvent();
        }
        while (HeaderExchangeServer.this.isRunning()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start < max) {
            Thread.sleep(10); // 循环等待客户端断开连接
        }
    }
    doClose(); // 将自身closed字段设置为true,取消CloseTimerTask定时任务
    server.close(timeout); // 关闭Transport层的Server
}

通过对上述关闭流程的分析,你就可以清晰地知道 HeaderExchangeServer 优雅关闭的原理。

HeaderExchanger

对于上层来说,Exchange 层的入口是 Exchangers 这个门面类,其中提供了多个 bind() 以及 connect() 方法的重载,这些重载方法最终会通过 SPI 机制,获取 Exchanger 接口的扩展实现,这个流程与第 17 课时介绍的 Transport 层的入口------ Transporters 门面类相同。

我们可以看到 Exchanger 接口的定义与前面介绍的 Transporter 接口非常类似,同样是被 @SPI 接口修饰(默认扩展名为"header",对应的是 HeaderExchanger 这个实现),bind() 方法和 connect() 方法也同样是被 @Adaptive 注解修饰,可以通过 URL 参数中的 exchanger 参数值指定扩展名称来覆盖默认值。

java
@SPI(HeaderExchanger.NAME)
public interface Exchanger {
    @Adaptive({Constants.EXCHANGER_KEY})
    ExchangeServer bind(URL url, ExchangeHandler handler) throws RemotingException;
    @Adaptive({Constants.EXCHANGER_KEY})
    ExchangeClient connect(URL url, ExchangeHandler handler) throws RemotingException;
}

Dubbo 只为 Exchanger 接口提供了 HeaderExchanger 这一个实现,其中 connect() 方法创建的是 HeaderExchangeClient 对象,bind() 方法创建的是 HeaderExchangeServer 对象,如下图所示:

HeaderExchanger 门面类

从 HeaderExchanger 的实现可以看到,它会在 Transport 层的 Client 和 Server 实现基础之上,添加前文介绍的 HeaderExchangeClient 和 HeaderExchangeServer 装饰器。同时,为上层实现的 ExchangeHandler 实例添加了 HeaderExchangeHandler 以及 DecodeHandler 两个修饰器:

java
public class HeaderExchanger implements Exchanger {
    public static final String NAME = "header";
    @Override
    public ExchangeClient connect(URL url, ExchangeHandler handler) throws RemotingException {
        return new HeaderExchangeClient(Transporters.connect(url, new DecodeHandler(new HeaderExchangeHandler(handler))), true);
    }
    @Override
    public ExchangeServer bind(URL url, ExchangeHandler handler) throws RemotingException {
        return new HeaderExchangeServer(Transporters.bind(url, new DecodeHandler(new HeaderExchangeHandler(handler))));
    }
}

再谈 Codec2

在前面第 17 课时介绍 Dubbo Remoting 核心接口的时候提到,Codec2 接口提供了 encode() 和 decode() 两个方法来实现消息与字节流之间的相互转换。需要注意与 DecodeHandler 区分开来,DecodeHandler 是对请求体和响应结果的解码,Codec2 是对整个请求和响应的编解码

这里重点介绍 Transport 层和 Exchange 层对 Codec2 接口的实现,涉及的类如下图所示:

AbstractCodec抽象类并没有实现 Codec2 中定义的接口方法,而是提供了几个给子类用的基础方法,下面简单说明这些方法的功能。

  • getSerialization() 方法:通过 SPI 获取当前使用的序列化方式。

  • checkPayload() 方法:检查编解码数据的长度,如果数据超长,会抛出异常。

  • isClientSide()、isServerSide() 方法:判断当前是 Client 端还是 Server 端。

接下来看TransportCodec,我们可以看到这类上被标记了 @Deprecated 注解,表示已经废弃。TransportCodec 的实现非常简单,其中根据 getSerialization() 方法选择的序列化方法对传入消息或 ChannelBuffer 进行序列化或反序列化,这里就不再介绍 TransportCodec 实现了。

TelnetCodec继承了 TransportCodec 序列化和反序列化的基本能力,同时还提供了对 Telnet 命令处理的能力。

最后来看ExchangeCodec,它在 TelnetCodec 的基础之上,添加了处理协议头的能力。下面是 Dubbo 协议的格式,能够清晰地看出协议中各个数据所占的位数:

Dubbo 协议格式

结合上图,我们来深入了解一下 Dubbo 协议中各个部分的含义:

  • 0~7 位和 8~15 位分别是 Magic High 和 Magic Low,是固定魔数值(0xdabb),我们可以通过这两个 Byte,快速判断一个数据包是否为 Dubbo 协议,这也类似 Java 字节码文件里的魔数。

  • 16 位是 Req/Res 标识,用于标识当前消息是请求还是响应。

  • 17 位是 2Way 标识,用于标识当前消息是单向还是双向。

  • 18 位是 Event 标识,用于标识当前消息是否为事件消息。

  • 19~23 位是序列化类型的标志,用于标识当前消息使用哪一种序列化算法。

  • 24~31 位是 Status 状态,用于记录响应的状态,仅在 Req/Res 为 0(响应)时有用。

  • 32~95 位是 Request ID,用于记录请求的唯一标识,类型为 long。

  • 96~127 位是序列化后的内容长度,该值是按字节计数,int 类型。

  • 128 位之后是可变的数据,被特定的序列化算法(由序列化类型标志确定)序列化后,每个部分都是一个 byte [] 或者 byte。如果是请求包(Req/Res = 1),则每个部分依次为:Dubbo version、Service name、Service version、Method name、Method parameter types、Method arguments 和 Attachments。如果是响应包(Req/Res = 0),则每个部分依次为:①返回值类型(byte),标识从服务器端返回的值类型,包括返回空值(RESPONSE_NULL_VALUE 2)、正常响应值(RESPONSE_VALUE 1)和异常(RESPONSE_WITH_EXCEPTION 0)三种;②返回值,从服务端返回的响应 bytes。

可以看到 Dubbo 协议中前 128 位是协议头,之后的内容是具体的负载数据。协议头就是通过 ExchangeCodec 实现编解码的。

ExchangeCodec 的核心字段有如下几个。

  • HEADER_LENGTH(int 类型,值为 16):协议头的字节数,16 字节,即 128 位。

  • MAGIC(short 类型,值为 0xdabb):协议头的前 16 位,分为 MAGIC_HIGH 和 MAGIC_LOW 两个字节。

  • FLAG_REQUEST(byte 类型,值为 0x80):用于设置 Req/Res 标志位。

  • FLAG_TWOWAY(byte 类型,值为 0x40):用于设置 2Way 标志位。

  • FLAG_EVENT(byte 类型,值为 0x20):用于设置 Event 标志位。

  • SERIALIZATION_MASK(int 类型,值为 0x1f):用于获取序列化类型的标志位的掩码。

在 ExchangeCodec 的 encode() 方法中会根据需要编码的消息类型进行分类,其中 encodeRequest() 方法专门对 Request 对象进行编码,具体实现如下:

java
protected void encodeRequest(Channel channel, ChannelBuffer buffer, Request req) throws IOException {
    Serialization serialization = getSerialization(channel);
    byte[] header = new byte[HEADER_LENGTH]; // 该数组用来暂存协议头
    // 在header数组的前两个字节中写入魔数
    Bytes.short2bytes(MAGIC, header);
    // 根据当前使用的序列化设置协议头中的序列化标志位
    header[2] = (byte) (FLAG_REQUEST | serialization.getContentTypeId());
    if (req.isTwoWay()) { // 设置协议头中的2Way标志位
        header[2] |= FLAG_TWOWAY;
    }
    if (req.isEvent()) { // 设置协议头中的Event标志位
        header[2] |= FLAG_EVENT;
    }
    // 将请求ID记录到请求头中
    Bytes.long2bytes(req.getId(), header, 4);
    // 下面开始序列化请求,并统计序列化后的字节数
    // 首先使用savedWriteIndex记录ChannelBuffer当前的写入位置
    int savedWriteIndex = buffer.writerIndex();
    // 将写入位置后移16字节
    buffer.writerIndex(savedWriteIndex + HEADER_LENGTH);
    // 根据选定的序列化方式对请求进行序列化
    ChannelBufferOutputStream bos = new ChannelBufferOutputStream(buffer);
    ObjectOutput out = serialization.serialize(channel.getUrl(), bos);
    if (req.isEvent()) { // 对事件进行序列化
        encodeEventData(channel, out, req.getData());
    } else { // 对Dubbo请求进行序列化,具体在DubboCodec中实现
        encodeRequestData(channel, out, req.getData(), req.getVersion());
    }
    out.flushBuffer();
    if (out instanceof Cleanable) {
        ((Cleanable) out).cleanup();
    }
    bos.flush();
    bos.close(); // 完成序列化
    int len = bos.writtenBytes(); // 统计请求序列化之后,得到的字节数
    checkPayload(channel, len); // 限制一下请求的字节长度
    Bytes.int2bytes(len, header, 12); // 将字节数写入header数组中
    // 下面调整ChannelBuffer当前的写入位置,并将协议头写入Buffer中
    buffer.writerIndex(savedWriteIndex);
    buffer.writeBytes(header); 
    // 最后,将ChannelBuffer的写入位置移动到正确的位置
    buffer.writerIndex(savedWriteIndex + HEADER_LENGTH + len);
}

encodeResponse() 方法编码响应的方式与 encodeRequest() 方法编码请求的方式类似,这里就不再展开介绍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参考源码进行学习。对于既不是 Request,也不是 Response 的消息,ExchangeCodec 会使用从父类继承下来的能力来编码,例如对 telnet 命令的编码。

ExchangeCodec 的 decode() 方法是 encode() 方法的逆过程,会先检查魔数,然后读取协议头和后续消息的长度,最后根据协议头中的各个标志位构造相应的对象,以及反序列化数据。在了解协议头结构的前提下,再去阅读这段逻辑就十分轻松了,这就留给你自己尝试分析一下。

总结

本课时我们重点介绍了 Dubbo Exchange 层中对 Client 和 Server 接口的实现。

我们首先介绍了 HeaderExchangeClient 对 ExchangeClient 接口的实现,以及 HeaderExchangeServer 对 ExchangeServer 接口的实现,这两者是在 Transport 层 Client 和 Server 的基础上,添加了新的功能。接下来,又讲解了 HeaderExchanger 这个用来创建 HeaderExchangeClient 和 HeaderExchangeServer 的门面类。最后,分析了 Dubbo 协议的格式,以及处理 Dubbo 协议的 ExchangeCodec 实现。

关于Dubbo 的 Exchange层,你若还有什么疑问或想法,欢迎你留言跟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