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earance
第22讲:动手实践:JIT参数配置如何影响程序运行?
本课时我们主要分享一个实践案例,JIT 参数配置是如何影响程序运行的。
我们在前面的课时中介绍了很多字节码指令,这也是 Java 能够跨平台的保证。程序在运行的时候,这些指令会按照顺序解释执行,但是,这种解释执行的方式是非常低效的,它需要把字节码先翻译成机器码,才能往下执行。另外,字节码是 Java 编译器做的一次初级优化,许多代码可以满足语法分析,但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
所以,为了提高热点代码的执行效率,在运行时,虚拟机将会把这些代码编译成与本地平台相关的机器码,并进行各种层次的优化。完成这个任务的编译器,就称为即时编译器 (Just In Time Compiler),简称JIT 编译器。
热点代码,就是那些被频繁调用的代码,比如调用次数很高或者在 for 循环里的那些代码。这些再次编译后的机器码会被缓存起来,以备下次使用,但对于那些执行次数很少的代码来说,这种编译动作就纯属浪费。
在第 14 课时我们提到了参数"-XX:ReservedCodeCacheSize",用来限制 CodeCache 的大小。也就是说,JIT 编译后的代码都会放在 CodeCache 里。
如果这个空间不足,JIT 就无法继续编译,编译执行会变成解释执行,性能会降低一个数量级。同时,JIT 编译器会一直尝试去优化代码,从而造成了 CPU 占用上升。
JITWatch
在开始之前,我们首先介绍一个观察 JIT 执行过程的图形化工具:JITWatch,这个工具非常好用,可以解析 JIT 的日志并友好地展示出来。项目地址请点击这里查看。
下载之后,进入解压目录,执行 ant 即可编译出执行文件。
产生 JIT 日志
我们观察下面的一段代码,这段代码没有什么意义,而且写得很烂。在 test 函数中循环 cal 函数 1 千万次,在 cal 函数中,还有一些冗余的上锁操作和赋值操作,这些操作在解释执行的时候,会加重 JVM 的负担。
public class JITDemo {
Integer a = 1000;
public void setA(Integer a) {
this.a = a; }
public Integer getA() {
return this.a;
}
public Integer cal(int num) {
synchronized (new Object()) {
Integer a = getA();
int b = a * 10;
b = a * 100;
return b + num;
}
}
public int test() {
synchronized (new Object()) {
int total = 0;
int count = 100_000_00;
for (int i = 0; i < count; i++) {
total += cal(i);
if (i % 1000 == 0) {
System.out.println(i * 1000);
}
}
return total;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JITDemo demo = new JITDemo();
int total = demo.test();
在方法执行的时候,我们加上一系列参数,用来打印 JIT 最终生成的机器码,执行命令如下所示:
$JAVA_HOME_13/bin/java -server -XX:+UnlockDiagnosticVMOptions -XX:+TraceClassLoading -XX:+PrintAssembly -XX:+LogCompilation -XX:LogFile=jitdemo.log JITDemo
执行的过程,会输入到 jitdemo.log 文件里,接下来我们分析这个文件。
使用
单击 open log 按钮,打开我们生成的日志文件。
单击 config 按钮,加入要分析的源代码目录和字节码目录。确认后,单击 start 按钮进行分析。
在右侧找到我们的 test 方法,聚焦光标后,将弹出我们要分析的主要界面。
在同一个界面上,我们能够看到源代码、字节码、机器码的对应关系。在右上角,还有 C2/OSR/Level4 这样的字样,可以单击切换。
单击上图中的 Chain 按钮,还会弹出一个依赖链界面,该界面显示了哪些方法已经被编译了、哪些被内联、哪些是通过普通的方法调用运行的。
使用 JITWatch 可以看到,调用了 1 千万次的 for 循环代码,已经被 C2 进行编译了。
编译层次
HotSpot 虚拟机包含多个即时编译器,有 C1、C2 和 Graal,采用的是分层编译的模式。使用 jstack 获得的线程信息,经常能看到它们的身影。
实验性质的 Graal 可以通过追加 JVM 参数进行开启,命令行如下:
$JAVA_HOME_13/bin/java -server -XX:+UnlockDiagnosticVMOptions -XX:+TraceClassLoading
-XX:+PrintAssembly -XX:+LogCompilation -XX:+UnlockExperimentalVMOptions
-XX:+UseJVMCICompiler -XX:LogFile=jitdemo.log JITDemo
不同层次的编译器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机器码也会不同,我们仅看 C1、C2 的一些特点。
JIT 编译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编译方法,另一种是编译循环。分层编译将 JVM 的执行状态分为了五个层次:
字节码的解释执行;
执行不带 profiling 的 C1 代码;
执行仅带方法调用次数,以及循环执行次数 profiling 的 C1 代码;
执行带所有 profiling 的 C1 代码;
执行 C2 代码。
其中,profiling 指的是运行时的程序执行状态数据,比如循环调用的次数、方法调用的次数、分支跳转次数、类型转换次数等。JDK 中的 hprof 工具就是一种 profiler。
在不启用分层编译的情况下,当方法的调用次数和循环回边的次数总和,超过由参数 -XX:CompileThreshold 指定的阈值时,便会触发即时编译;当启用分层编译时,这个参数将会失效,会采用动态调整的方式进行。
常见的优化方法有以下几种:
公共子表达式消除
数组范围检查消除
方法内联
逃逸分析
我们重点看一下方法内联和逃逸分析。
方法内联
在第 17 课时里,我们可以看到方法调用的开销是比较大的,尤其是在调用量非常大的情况下。拿简单的 getter/setter 方法来说,这种方法在 Java 代码中大量存在,我们在访问的时候,需要创建相应的栈帧,访问到需要的字段后,再弹出栈帧,恢复原程序的执行。
如果能够把这些对象的访问和操作,纳入到目标方法的调用范围之内,就少了一次方法调用,速度就能得到提升,这就是方法内联的概念。
C2 编译器会在解析字节码的过程中完成方法内联。内联后的代码和调用方法的代码,会组成新的机器码,存放在 CodeCache 区域里。
在 JDK 的源码里,有很多被 @ForceInline 注解的方法,这些方法会在执行的时候被强制进行内联;而被 @DontInline 注解的方法,则始终不会被内联,比如下面的一段代码。
java.lang.ClassLoader 的 getClassLoader 方法将会被强制内联。
@CallerSensitive
@ForceInline // to ensure Reflection.getCallerClass optimization
public ClassLoader getClassLoader() {
ClassLoader cl = getClassLoader0();
if (cl == null)
return null;
SecurityManager sm = System.getSecurityManager();
if (sm != null) {
ClassLoader.checkClassLoaderPermission(cl, Reflection.getCallerClass());
}
return cl;
}
方法内联的过程是非常智能的,内联后的代码,会按照一定规则进行再次优化。最终的机器码,在保证逻辑正确的前提下,可能和我们推理的完全不一样。在非常小的概率下,JIT 会出现 Bug,这时候可以关闭问题方法的内联,或者直接关闭 JIT 的优化,保持解释执行。实际上,这种 Bug 我从来没碰到过。
-XX:CompileCommand=exclude,com/lagou/Test,test
上面的参数,表示 com.lagou.Test 的 test 方法将不会进行 JIT 编译,一直解释执行。
另外,C2 支持的内联层次不超过 9 层,太高的话,CodeCache 区域会被挤爆,这个阈值可以通过 -XX:MaxInlineLevel 进行调整。相似的,编译后的代码超过一定大小也不会再内联,这个参数由 -XX:InlineSmallCode 进行调整。
有非常多的参数,被用来控制对内联方法的选择,整体来说,短小精悍的小方法更容易被优化。
这和我们在日常中的编码要求是一致的:代码块精简,逻辑清晰的代码,更容易获得优化的空间。
我们使用 JITWatch 再看一下对于 getA() 方法的调用,将鼠标悬浮在字节码指令上,可以看到方法已经被内联了。
逃逸分析
逃逸分析(Escape Analysis)是目前 JVM 中比较前沿的优化技术。通过逃逸分析,JVM 能够分析出一个新的对象使用范围,从而决定是否要将这个对象分配到堆上。
使用 -XX:+DoEscapeAnalysis 参数可以开启逃逸分析,逃逸分析现在是 JVM 的默认行为,这个参数可以忽略。
JVM 判断新创建的对象是否逃逸的依据有:
对象被赋值给堆中对象的字段和类的静态变量;
对象被传进了不确定的代码中去运行。
举个例子,在代码 1 中,虽然 map 是一个局部变量,但是它通过 return 语句返回,其他外部方法可能会使用它,这就是方法逃逸。另外,如果被其他线程引用或者赋值,则成为线程逃逸。
代码 2,用完 Map 之后就直接销毁了,我们就可以说 map 对象没有逃逸。
代码1:
public Map fig(){
Map map = new HashMap();
...
return map;
}
代码2:
public void fig(){
Map map = new HashMap();
...
}
那逃逸分析有什么好处呢?
同步省略,如果一个对象被发现只能从一个线程被访问到,那么对于这个对象的操作可以不考虑同步。
栈上分配,如果一个对象在子程序中被分配,那么指向该对象的指针永远不会逃逸,对象有可能会被优化为栈分配。
分离对象或标量替换,有的对象可能不需要作为一个连续的内存结构存在也可以被访问到,那么对象的部分(或全部)可以不存储在内存,而是存储在 CPU 寄存器中。标量是指无法再分解的数据类型,比如原始数据类型及 reference 类型。
再来看一下 JITWatch 对 synchronized 代码块的分析。根据提示,由于逃逸分析了解到新建的锁对象 Object 并没有逃逸出方法 cal,它将会在栈上直接分配。
查看 C2 编译后的机器码,发现并没有同步代码相关的生成。这是因为 JIT 在分析之后,发现针对 new Object() 这个对象并没有发生线程竞争的情况,则会把这部分的同步直接给优化掉。我们在代码层次做了一些无用功,字节码无法发现它,而 JIT 智能地找到了它并进行了优化。
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对象或者数组都会在堆上分配。由于 JIT 的存在,如果发现某些对象没有逃逸出方法,那么就有可能被优化成栈分配。
intrinsic
另外一个不得不提的技术点那就是 intrinsic,这来源于一道面试题:为什么 String 类的 indexOf 方法,比我们使用相同代码实现的方法,执行效率要高得多?
在翻看 JDK 的源码时,能够看到很多地方使用了 HotSpotIntrinsicCandidate 注解。比如 StringBuffer 的 append 方法:
@Override
@HotSpotIntrinsicCandidate
public synchronized StringBuffer append(char c) {
toStringCache = null;
super.append(c);
return this;
}
被 @HotSpotIntrinsicCandidate 标注的方法,在 HotSpot 中都有一套高效的实现,该高效实现基于 CPU 指令,运行时,HotSpot 维护的高效实现会替代 JDK 的源码实现,从而获得更高的效率。
上面的问题中,我们往下跟踪实现,可以发现 StringLatin1 类中的 indexOf 方法,同样适用了 HotSpotIntrinsicCandidate 注解,原因也就在于此。
@HotSpotIntrinsicCandidate
public static int indexOf(byte[] value, byte[] str) {
if (str.length == 0) {
return 0;
}
if (value.length == 0) {
return -1;
}
return indexOf(value, value.length, str, str.length, 0);
}
@HotSpotIntrinsicCandidate
public static int indexOf(byte[] value, int valueCount, byte[] str, int strCount, int fromIndex) {
byte first = str[0];
JDK 中这种方法有接近 400 个,可以在 IDEA 中使用 Find Usages 找到它们。
小结
JIT 是现代 JVM 主要的优化点,能够显著地增加程序的执行效率,从解释执行到最高层次的 C2,一个数量级的性能提升也是有可能的。但即时编译的过程是非常缓慢的,耗时间也费空间,所以这些优化操作会和解释执行同时进行。
一般,方法首先会被解释执行,然后被 3 层的 C1 编译,最后被 4 层的 C2 编译,这个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常用的优化手段,有公共子表达式消除、数组范围检查消除、方法内联、逃逸分析等。
其中,方法内联通过将短小精悍的代码融入到调用方法的执行逻辑里,来减少方法调用上的开支;逃逸分析通过分析变量的引用范围,对象可能会使用栈上分配的方式来减少 GC 的压力,或者使用标量替换来获取更多的优化。
这个过程的执行细节并不是那么"确定",在不同的 JVM 中,甚至在不同的 HotSpot 版本中,效果也不尽相同。
使用 JITWatch 工具,能够看到字节码和机器码的对应关系,以及执行过程中的一系列优化操作。若想要了解这个工具的更多功能,可以点击这里参考 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