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earance
26门面模式:如何实现API网关的高可用性?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组合模式、桥接模式、装饰模式、适配器模式这 4 种结构型设计模式,今天我们接着再来学习另一种新的结构型模式------门面模式。门面模式的原理非常容易理解,使用也非常灵活,因此,它的应用非常广泛。
不过,你是不是经常把门面模式和代理模式搞混淆?比如,业务 API 网关和 Nginx 网关是不是差不多?实际上这两种模式的本质原理是不同的。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会帮助你找到一个更准确的答案。
话不多说,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吧。
模式原理分析
门面模式的原始定义是:为子系统中的一组接口提供统一的接口。它定义了一个更高级别的接口,使子系统更易于使用。
这个定义告诉我们门面模式的本质就是统一多个接口的功能。换句话说,当我们需要用更统一的标准方式来与系统交互时,就可以采用门面模式。比如,使用 Slf4j 日志框架来统一 log4j、log4j2、CommonLog 等日志框架。再比如,在支付时通过扫描二维码来使用支付系统。对于用户来说,他们并不关心后台系统实现有多么复杂,只关心最终能否支付成功。
不过,这里要注意的是,"定义更高级别的接口"不代表只能定义一个接口,这也是和代理模式根本的不同之处。也就是说,门面模式可能代理的是多个接口,而代理模式通常只是代理某一个接口。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门面模式的 UML 图:
可以看到,门面模式包含的关键角色有两个:
门面系统,负责处理依赖子系统的请求,并将请求代理给适当的子系统进行处理;
子系统,代表某个领域内的功能实现,比如,订单、用户、支付等,专门处理由门面系统指派的任务。
我们平时最常见的电脑开机按钮就是一个门面模式,点击按钮电脑就会启动,再点击按钮电脑就会关闭,至于电脑如何运行 CPU、启动内存、读取硬盘、点亮显示器,我们其实并不关心。我们只关心使用视角下的电脑,而不关心电脑本身是如何运行的。
门面模式封装的变化主要是子系统的一切变化(自身复杂性、可能出现的问题等),并且随着子系统的独立演化,子系统可能变得越来越复杂,但是只要和门面系统的交互不发生改变,那么就并不会影响门面系统。就好比,虽然后端研发团队不断地迭代更新 API 版本,但只要接口定义不变,那么前端团队就不需要进行任何修改。
所以说,门面模式的原理本质就是简化外部系统使用内部多个子系统的使用方式。
使用场景分析
一般来讲,门面模式常用的使用场景有以下几种。
简化复杂系统。 比如,当我们开发了一整套的电商系统后(包括订单、商品、支付、会员等系统),我们不能让用户依次使用这些系统后才能完成商品的购买,而是需要一个门户网站或手机 App 这样简化过的门面系统来提供在线的购物功能。
减少客户端处理的系统数量。 比如,在 Web 应用中,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调用可能需要处理 Database 数据库、Model 业务对象等,其中使用 Database 对象就需要处理打开数据库、关闭连接等操作,然后转换为 Model 业务对象,实在是太麻烦了。如果能够创建一个数据库使用的门面(其实就是常说的 DAO 层),那么实现以上过程将变得容易很多。
让一个系统(或对象)为多个系统(或对象)工作。 比如,线程池 ThreadPool 就是一个门面模式,它为系统提供了统一的线程对象的创建、销毁、使用等。
联合更多的系统来扩展原有系统。 当我们的电商系统中需要一些新功能时,比如,人脸识别,我们可以不需要自行研发,而是购买别家公司的系统来提供服务,这时通过门面系统就能方便快速地进行扩展。
作为一个简洁的中间层。 门面模式还可以用来隐藏或者封装系统中的分层结构,同时作为一个简化的中间层来使用。比如,在秒杀、库存、钱包等场景中,我们需要共享有状态的数据时(如商品库存、账户里的钱),在不改变原有系统的前提下,通过一个中间的共享层(如将秒杀活动的商品库存总数统一放在 Redis 里),就能统一进行各种服务(如,秒杀详情页、商品详情页、购物车等)的调用。
总结来说,门面模式在使用的时候能够提供一个简单的概览视图,让使用者能够很方便地去使用。实际上,这一视图对于绝大多数用户来说已经足够了。比如,点击添加商品到购物车、结算、支付、等待收货......虽然对于电商系统本身来说需要考虑各种各样的情况,但是对于用户来说,购物网站这个门面就已经足够他们使用了。
这也是为什么手机上的 App 虽然只有一个,但是实际上这个 App 背后需要的可能是成百上千的"一个人"在运营和研发这个 App。
所以说,门面模式本身并不是一个代码实现的模式,而是组合更多的其他模式来使用的一种通用解决方案。
为什么使用门面模式?
分析完门面模式的原理和使用场景后,我们再来说说使用门面模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
第一个,为了解决遗留系统重构的问题。 遗留系统通常是指承担着当前多个系统处理流程中重要的一环,但可能因为开发时间太过久远或初始维护团队发生重大调整,进而导致遗留下来的代码难以维护而得名。在重构遗留系统的过程中,内部子系统通常可能是非常复杂的,一般新维护的团队基本上不会修改原有系统的接口,但是新功能又必须要上线,这时就会采用门面模式先统一重要的接口,然后再逐渐地更新与迁移功能到新系统上,完成遗留系统的重构。这样既能保证原有线上系统不受影响,也能不断更新老旧的代码,让代码更易维护。结合我多年的经验来看,门面模式在设计上就是为了兼容更多不同的系统,非常适合重构遗留系统。
第二个,为了解决分层架构中的扩展问题。 不管是单体应用还是分布式应用,使用分层架构时,容易出现各个层次的入口和出口被滥用的现象,比如,视图层滥用 DAO 层来访问数据存储。实际上,对于更高层的使用者来说,有时其实并不关心底层的实现逻辑。如果底层提供了太丰富的功能而又没有做限制时,就容易让高层的使用者混淆。而使用门面模式能够清晰地定义一类操作,比如,数据的增删改查门面系统,任务调度的门面系统。一方面,门面模式能够充当权限管控的角色(按类区分),让上层的访问能够汇聚到一个门面系统中,方便使用。另一方面,门面模式也能简化下层不同子系统的依赖关系(按分类关系聚合),避免滥用。这样在每一层里进行系统扩展时,就不会影响到其他系统。
收益什么?损失什么?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使用门面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
对使用者屏蔽子系统的细节,因而减少了使用者处理的对象数目,让整个系统使用起来更加方便。比如,API 网关对外只有一个调用点,而后端服务可以用成百上千的服务系统连接网关。
实现了子系统与使用者之间的松散耦合关系。比如,活动时用户只需要点击抢购按钮就能实现一键下单并送货,用户不用知道商品系统是如何扣减商品的,也不用知道物流系统如何调度送货的。
有助于建立层次结构系统,并简化层与层之间的依赖关系。比如,视图层要访问存储层数据时,如果直接使用数据访问接口会造成依赖混乱,而按照某一个分类的服务建立一个门面服务层,比如,动态路由读写数据门面系统、数据埋点采集门面系统等,能够提供更简化统一的操作。
能够消除复杂的循环依赖。比如,为多个外部系统提供统一的 SDK 应用包,统一定义不同的接口方法,指定对应的子系统进行使用。
有利于系统在不同平台之间的移植和重构。 比如,系统早期通过 C# 实现,但现在团队期望通过 Java 进行重构,这时门面系统就可以充当中间的协议统一者,提供 HTTP 协议接口,然后逐渐迁移代码功能,使用过渡与升级同时并存的方式,完成系统的切换与升级。
当然,门面模式也有一些缺点。
降低了可靠性。从架构模式上看,可能会出现过多的子系统依赖一个门面系统的情况,常见的网关模式就是这样,只要网关挂掉,所有子系统可能就无法使用了。
容易导致子系统越来越复杂。有了简化的门面系统后,子系统可能就会不受约束地自由扩展。如果子系统在进行跨版本的升级而不通知门面系统时,就可能会造成系统的不可用。
总结
门面模式的本质是:简化调用,统一操作。
门面模式最典型的一种应用就是 API 网关,这个你可能已经非常熟悉了,特别是随着微服务的不断流行,API 网关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API 网关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高可用性。但实际上你会发现,从模式的原理上很难解决高可用的问题,因为只要依赖的系统越多,网关出现了问题,那么所有系统都变成了不可用状态。这也是有时不使用 API 网关的原因。现在更多的是通过其他手段来保护网关,比如,降级、限流、熔断等操作,或者通过不断扩展网关的吞吐量处理能力来提高网关的可用性。
虽然门面模式满足最小知识原则,但这仅仅是对于用户而言的,而对于使用系统的维护者来说,庞大的子系统依然需要大量的业务知识。
门面模式虽然有很多优势,如统一对外的服务管控,但是同样劣势也很明显,如造成系统单点故障而使所有系统不可用。所以说,门面模式更多是为了简化操作而提出的一种优化方法,不要过于迷信它,而是应该辩证地看待它。
课后思考
虽然门面模式有很多优点,但请你思考下,一个系统中是只有一个门面系统好,还是有多个门面系统更好?为什么?
欢迎留言分享,我会第一时间给你回复。
在下一讲,我会接着与你分享"享元模式:如何通过共享对象减少内存加载消耗?"的相关内容,记得按时来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