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05响应式:响应式内部的实现原理是怎样的?(上)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 Composition API 的核心 setup 函数的实现,在 setup 函数中,我们多次使用一些 API 让数据变成响应式,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学习响应式内部的实现原理。

除了组件化,Vue.js 另一个核心设计思想就是响应式 。它的本质是当数据变化后会自动执行某个函数,映射到组件的实现就是,当数据变化后,会自动触发组件的重新渲染。响应式是 Vue.js 组件化更新渲染的一个核心机制

在介绍 Vue.js 3.0 响应式实现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 Vue.js 2.x 响应式实现的部分: 它在内部通过 Object.defineProperty API 劫持数据的变化,在数据被访问的时候收集依赖,然后在数据被修改的时候通知依赖更新。我们用一张图可以直观地看清这个流程。

在 Vue.js 2.x 中,Watcher 就是依赖,有专门针对组件渲染的 render watcher。注意这里有两个流程,首先是依赖收集流程,组件在 render 的时候会访问模板中的数据,触发 getter 把 render watcher 作为依赖收集,并和数据建立联系;然后是派发通知流程,当我对这些数据修改的时候,会触发 setter,通知 render watcher 更新,进而触发了组件的重新渲染。

在导读章节,我们提到了 Object.defineProperty API 的一些缺点:不能监听对象属性新增和删除;初始化阶段递归执行 Object.defineProperty 带来的性能负担。

Vue.js 3.0 为了解决 Object.defineProperty 的这些缺陷,使用 Proxy API 重写了响应式部分,并独立维护和发布整个 reactivity 库,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深入学习 Vue.js 3.0 响应式部分的实现原理。

响应式对象的实现差异

Vue.js 2.x 中构建组件时,只要我们在 data、props、computed 中定义数据,那么它就是响应式的,举个例子:

js
<template>
  <div>
    <p>{ { msg }}</p>
    <button @click="random">Random msg</button>
  </div>
</template>
<script>
  export default {
    data() {
      return {
        msg: 'msg reactive'
      }
    },
    methods: {
      random() {
        this.msg = Math.random()
      }
    }
  }
</script>

上述组件初次渲染会显示"msg reactive",当我们点击按钮的时候,会执行 random 函数,random 函数会修改 this.msg,就会发现组件重新渲染了。

我们对这个例子做一些改动,模板部分不变,我们把 msg 数据的定义放到created 钩子中:

js
export default {
  created() {
    this.msg = 'msg not reactive'
  }, 
  methods: {
    random() {
      this.msg = Math.random()
    }
  }
}

此时,组件初次渲染显示"msg not reactive",但是我们再次点击按钮就会发现组件并没有重新渲染。

这个问题相信你可能遇到过,其中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在 created 中定义的 this.msg 并不是响应式对象,所以 Vue.js 内部不会对它做额外的处理。而 data 中定义的数据,Vue.js 内部在组件初始化的过程中会把它变成响应式,这是一个相对黑盒的过程,用户通常不会感知到。

你可能会好奇,为什么我在 created 钩子函数中定义数据而不在 data 中去定义?其实在 data 中定义数据最终也是挂载到组件实例 this 上,这和我直接在 created 钩子函数通过 this.xxx 定义的数据唯一区别就是,在 data 中定义的数据是响应式的

在一些场景下,如果我们仅仅想在组件上下文中共享某个变量,而不必去监测它的 这个数据变化,这时就特别适合在 created 钩子函数中去定义这个变量,因为创建响应式的过程是有性能代价的,这相当于一种 Vue.js 应用的性能优化小技巧,你掌握了这一点就可以在合适的场景中应用了。

到了 Vue.js 3.0 构建组件时,你可以不依赖于 Options API,而使用 Composition API 去编写。对于刚才的例子,我们可以用 Composition API 这样改写:

js
<template>
  <div>
    <p>{ { state.msg }}</p>
    <button @click="random">Random msg</button>
  </div>
</template>
<script>
  import { reactive } from 'vue'
  export default {
    setup() {
      const state = reactive({
        msg: 'msg reactive'
      })

      const random = function() {
        state.msg = Math.random()
      }

      return {
        random,
        state
      }
    }
  }
</script>

可以看到,我们通过 setup 函数实现和前面示例同样的功能。请注意,这里我们引入了 reactive API,它可以把一个对象数据变成响应式。 可以看出来 Composition API 更推荐用户主动定义响应式对象,而非内部的黑盒处理。这样用户可以更加明确哪些数据是响应式的,如果你不想让数据变成响应式,就定义成它的原始数据类型即可。

也就是在 Vue.js 3.0 中,我们用 reactive 这个有魔力的函数,把数据变成了响应式,那么它内部到底是怎么实现的呢?我们接下来一探究竟。

Reactive API

我们先来看一下 reactive 函数的具体实现过程:

js
function reactive (target) {
   // 如果尝试把一个 readonly proxy 变成响应式,直接返回这个 readonly proxy
  if (target && target.__v_isReadonly) {
     return target
  } 
  return createReactiveObject(target, false, mutableHandlers, mutableCollectionHandlers)
}
function createReactiveObject(target, isReadonly, baseHandlers, collectionHandlers) {
  if (!isObject(target)) {
    // 目标必须是对象或数组类型
    if ((process.env.NODE_ENV !== 'production')) {
      console.warn(`value cannot be made reactive: ${String(target)}`)
    }
    return target
  }
  if (target.__v_raw && !(isReadonly && target.__v_isReactive)) {
    // target 已经是 Proxy 对象,直接返回
    // 有个例外,如果是 readonly 作用于一个响应式对象,则继续
    return target
  }
  if (hasOwn(target, isReadonly ? "__v_readonly" /* readonly */ : "__v_reactive" /* reactive */)) {
    // target 已经有对应的 Proxy 了
    return isReadonly ? target.__v_readonly : target.__v_reactive
  }
  // 只有在白名单里的数据类型才能变成响应式
  if (!canObserve(target)) {
    return target
  }
  // 利用 Proxy 创建响应式
  const observed = new Proxy(target, collectionTypes.has(target.constructor) ? collectionHandlers : baseHandlers)
  // 给原始数据打个标识,说明它已经变成响应式,并且有对应的 Proxy 了
  def(target, isReadonly ? "__v_readonly" /* readonly */ : "__v_reactive" /* reactive */, observed)
  return observed
}

可以看到,reactive 内部通过 createReactiveObject 函数把 target 变成了一个响应式对象。

在这个过程中,createReactiveObject 函数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情。

1.函数首先判断 target 是不是数组或者对象类型,如果不是则直接返回。所以原始数据 target 必须是对象或者数组

2.如果对一个已经是响应式的对象再次执行 reactive,还应该返回这个响应式对象,举个例子:

js
import { reactive } from 'vue'
const original = { foo: 1 }
const observed = reactive(original)
const observed2 = reactive(observed)
observed === observed2

可以看到 observed 已经是响应式结果了,如果对它再去执行 reactive,返回的值 observed2 和 observed 还是同一个对象引用。

因为这里 reactive 函数会通过 target.__v_raw 属性来判断 target 是否已经是一个响应式对象(因为响应式对象的 __v_raw 属性会指向它自身,后面会提到),如果是的话则直接返回响应式对象。

3.如果对同一个原始数据多次执行 reactive ,那么会返回相同的响应式对象,举个例子:

js
import { reactive } from 'vue'
const original = { foo: 1 }
const observed = reactive(original)
const observed2 = reactive(original)
observed === observed2

可以看到,原始数据 original 被反复执行 reactive,但是响应式结果 observed 和 observed2 是同一个对象。

所以这里 reactive 函数会通过 target.__v_reactive 判断 target 是否已经有对应的响应式对象(因为创建完响应式对象后,会给原始对象打上 __v_reactive 标识,后面会提到),如果有则返回这个响应式对象。

4.使用 canObserve 函数对 target 对象做一进步限制:

js
const canObserve = (value) => {
  return (!value.__v_skip &&
   isObservableType(toRawType(value)) &&
   !Object.isFrozen(value))
}
const isObservableType = /*#__PURE__*/ makeMap('Object,Array,Map,Set,WeakMap,WeakSet')

比如,带有 __v_skip 属性的对象、被冻结的对象,以及不在白名单内的对象如 Date 类型的对象实例是不能变成响应式的。

5.通过 Proxy API 劫持 target 对象,把它变成响应式。我们把 Proxy 函数返回的结果称作响应式对象,这里 Proxy 对应的处理器对象会根据数据类型的不同而不同,我们稍后会重点分析基本数据类型的 Proxy 处理器对象,reactive 函数传入的 baseHandlers 值是 mutableHandlers。

6.给原始数据打个标识,如下:

js
target.__v_reactive = observed

这就是前面"对同一个原始数据多次执行 reactive ,那么会返回相同的响应式对象"逻辑的判断依据。

仔细想想看,响应式的实现方式无非就是劫持数据,Vue.js 3.0 的 reactive API 就是通过 Proxy 劫持数据,而且由于 Proxy 劫持的是整个对象,所以我们可以检测到任何对对象的修改,弥补了 Object.defineProperty API 的不足。

接下来,我们继续看 Proxy 处理器对象 mutableHandlers 的实现:

js
const mutableHandlers = {
  get,
  set,
  deleteProperty,
  has,
  ownKeys
}

它其实就是劫持了我们对 observed 对象的一些操作,比如:

  • 访问对象属性会触发 get 函数;

  • 设置对象属性会触发 set 函数;

  • 删除对象属性会触发 deleteProperty 函数;

  • in 操作符会触发 has 函数;

  • 通过 Object.getOwnPropertyNames 访问对象属性名会触发 ownKeys 函数。

因为无论命中哪个处理器函数,它都会做依赖收集和派发通知这两件事其中的一个,所以这里我只要分析常用的 get 和 set 函数就可以了。

依赖收集:get 函数

依赖收集发生在数据访问的阶段,由于我们用 Proxy API 劫持了数据对象,所以当这个响应式对象属性被访问的时候就会执行 get 函数,我们来看一下 get 函数的实现,其实它是执行 createGetter 函数的返回值,为了分析主要流程,这里省略了 get 函数中的一些分支逻辑,isReadonly 也默认为 false:

js
function createGetter(isReadonly = false) {
  return function get(target, key, receiver) {
    if (key === "__v_isReactive" /* isReactive */) {
      // 代理 observed.__v_isReactive
      return !isReadonly
    }
    else if (key === "__v_isReadonly" /* isReadonly */) {
      // 代理 observed.__v_isReadonly
      return isReadonly;
    }
    else if (key === "__v_raw" /* raw */) {
      // 代理 observed.__v_raw
      return target
    }
    const targetIsArray = isArray(target)
    // arrayInstrumentations 包含对数组一些方法修改的函数
    if (targetIsArray && hasOwn(arrayInstrumentations, key)) {
      return Reflect.get(arrayInstrumentations, key, receiver)
    }
    // 求值
    const res = Reflect.get(target, key, receiver)
    // 内置 Symbol key 不需要依赖收集
    if (isSymbol(key) && builtInSymbols.has(key) || key === '__proto__') {
      return res
    }
    // 依赖收集
    !isReadonly && track(target, "get" /* GET */, key)
    return isObject(res)
      ? isReadonly
        ?
        readonly(res)
        // 如果 res 是个对象或者数组类型,则递归执行 reactive 函数把 res 变成响应式
        : reactive(res)
      : res
  }
}

结合上述代码来看,get 函数主要做了四件事情,首先对特殊的 key 做了代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 createReactiveObject 函数中判断响应式对象是否存在 __v_raw 属性,如果存在就返回这个响应式对象本身。

接着通过 Reflect.get 方法求值,如果 target 是数组且 key 命中了 arrayInstrumentations,则执行对应的函数,我们可以大概看一下 arrayInstrumentations 的实现:

js
const arrayInstrumentations = {}
['includes', 'indexOf', 'lastIndexOf'].forEach(key => {
  arrayInstrumentations[key] = function (...args) {
    // toRaw 可以把响应式对象转成原始数据
    const arr = toRaw(this)
    for (let i = 0, l = this.length; i < l; i++) {
      // 依赖收集
      track(arr, "get" /* GET */, i + '')
    }
    // 先尝试用参数本身,可能是响应式数据
    const res = arr[key](...args)
    if (res === -1 || res === false) {
      // 如果失败,再尝试把参数转成原始数据
      return arr[key](...args.map(toRaw))
    }
    else {
      return res
    }
  }
})

也就是说,当 target 是一个数组的时候,我们去访问 target.includes、target.indexOf 或者 target.lastIndexOf 就会执行 arrayInstrumentations 代理的函数,除了调用数组本身的方法求值外,还对数组每个元素做了依赖收集。因为一旦数组的元素被修改,数组的这几个 API 的返回结果都可能发生变化,所以我们需要跟踪数组每个元素的变化。

回到 get 函数,第三步就是通过 Reflect.get 求值,然后会执行 track 函数收集依赖,我们稍后重点分析这个过程。

函数最后会对计算的值 res 进行判断,如果它也是数组或对象,则递归执行 reactive 把 res 变成响应式对象。这么做是因为 Proxy 劫持的是对象本身,并不能劫持子对象的变化,这点和 Object.defineProperty API 一致。但是 Object.defineProperty 是在初始化阶段,即定义劫持对象的时候就已经递归执行了,而 Proxy 是在对象属性被访问的时候才递归执行下一步 reactive,这其实是一种延时定义子对象响应式的实现,在性能上会有较大的提升。

整个 get 函数最核心的部分其实是执行 track 函数收集依赖,下面我们重点分析这个过程。

我们先来看一下 track 函数的实现:

js
// 是否应该收集依赖
let shouldTrack = true
// 当前激活的 effect
let activeEffect
// 原始数据对象 map
const targetMap = new WeakMap()
function track(target, type, key) {
  if (!shouldTrack || activeEffect === undefined) {
    return
  }
  let depsMap = targetMap.get(target)
  if (!depsMap) {
    // 每个 target 对应一个 depsMap
    targetMap.set(target, (depsMap = new Map()))
  }
  let dep = depsMap.get(key)
  if (!dep) {
    // 每个 key 对应一个 dep 集合
    depsMap.set(key, (dep = new Set()))
  }
  if (!dep.has(activeEffect)) {
    // 收集当前激活的 effect 作为依赖
    dep.add(activeEffect)
   // 当前激活的 effect 收集 dep 集合作为依赖
    activeEffect.deps.push(dep)
  }
}

分析这个函数的实现前,我们先想一下要收集的依赖是什么,我们的目的是实现响应式,就是当数据变化的时候可以自动做一些事情,比如执行某些函数,所以我们收集的依赖就是数据变化后执行的副作用函数

再来看实现,我们把 target 作为原始的数据,key 作为访问的属性。我们创建了全局的 targetMap 作为原始数据对象的 Map,它的键是 target,值是 depsMap,作为依赖的 Map;这个 depsMap 的键是 target 的 key,值是 dep 集合,dep 集合中存储的是依赖的副作用函数。为了方便理解,可以通过下图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所以每次 track ,就是把当前激活的副作用函数 activeEffect 作为依赖,然后收集到 target 相关的 depsMap 对应 key 下的依赖集合 dep 中。

了解完依赖收集的过程,下节课我们来分析派发通知的过程。

本节课的相关代码在源代码中的位置如下:

packages/reactivity/src/baseHandlers.ts

packages/reactivity/src/effect.ts

packages/reactivity/src/reactive.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