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earance
26如何通过前期准备和后期复盘让项目稳定上线
课程快接近尾声了,前面我也跟大家介绍了很多技术选型、从 0 开始建设前端项目的经验。今天,我想再跟大家聊一聊关于项目管理和项目复盘这件事情。
日常工作中,我们常常会以项目的形式参与到具体的开发中,可能会负责项目的主导,或是作为核心开发负责某个模块、某个技术方案的落地。
很多人会觉得做一个普通的前端项目,从开发到上线都没什么难度。一个字:"干"就完了。
实际上,项目的管理、推动和落地是工作中不可或缺的能力,这不同于技术方案设计、代码编写,这属于工作中的软技能。但正是这样的软技能会对我们的工作成果产生很大影响,也会影响自身的成长速度,更是升职加薪的必备技能。
在项目进行的每个阶段,我们都可以通过同样的方式去提升自己:预期→结果→复盘。我们来分别看下。
事前
就像在开发前进行架构设计一样重要,我们在项目开始前,需要对项目的整个过程进行初步的预估,包括:
预期功能是否能实现?存在哪些不确定的功能?
预计的工作量和分工排期是怎样的?
每个阶段(开发、联调、产品体验、提测、发布)的时间点大概是怎样的?
哪些工作涉及外部资源的依赖和对接(交互/设计/接口协议等),是否存在延期风险?
如果存在风险,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避免?
这么做有什么好处呢?我们来看个小故事。
小明接到个新活,老板说现在的项目代码量很多,各个模块之间耦合相当严重,需要重构。
这是个大活,小明接到之后就开始进行调研和设计。但是这么大规模的项目,又进行大规模重构的案例实在太少了,基本找不到可以直接借鉴的解决方案。于是,小明跟老板要了一周的时间,打算拉个分支边写 DEMO 边调整方案。
这样的大重构,需要对各个模块做好充分调研,也需要对方案进行全面完整的风险评估,但小明觉得这根本就没法做到,太麻烦了,于是就想到哪写到哪。一周过去了,小明改好了一个模块,感觉这样改比较可行,于是跟老板要了三个月的完整改造期。
一个月过去了,小明发现代码写到一半写不下去了,有几个模块不支持预期的改法,需要对方案进行大调整。接下来,项目从预期的三个月变成了四个月,四个月又拖到了半年,迟迟上线不了。老板对小明表示很失望,小明的绩效也跟着失望。
或许在大家看来,小明做事太不靠谱了。实际上在我们的工作中,这样的情况常常会遇到,很多人甚至对需求延期都已经习以为常了,认为需求能准时上线才是稀奇的事情。正因为大家都是这样的想法,我们更应该把这些事情做好,这样才可以弯道超车。
首先,在项目开始的时候,需要进行工作量评估和分工排期。
如何进行合理的分工排期
进行工作量评估的过程可以分为三步:
确认技术方案,以及分工合作方式;
拆分具体功能模块,分别进行工作量评估,输出具体的排期时间表;
标注资源依赖情况和协作存在的风险,进行延期风险评估。
当我们确认好技术方案之后,需要针对实现细节拆分具体的功能模块,分别进行工作量的预估和分工排期。否则可能面临分工不明确、接口协议未对齐就匆忙开工、最终因为各种问题而返工等情况。
我们在进行工作量评估的时候,可以精确到半天的工作量预期。对独自开发的项目来说,同样可以通过拆解功能模块这个过程,来思考具体的实现方式,也能提前发现一些可能存在的问题,并相应地进行规避。
提供完整的工作量评估和排期计划表(精确到具体的日期),可以帮助我们有计划地推进项目。在开发过程中,我们可以及时更新计划的执行情况,团队的其他人也可以了解我们的工作情况。
工作量评估和排期计划表的另外一个重要作用,是通过时间线去严格约束我们的工作效率、及时发现问题,并在项目结束后可针对时间维度进行项目复盘。
为了确保项目能按照预期进行,我们还要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提前做好对应的准备措施。
对项目风险进行把控
我们在项目开发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因为方案设计考虑不周,部分工作需要返工,导致项目延期;
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依赖资源无法及时给到、依赖方因为种种原因无法按时支援等问题,导致项目无法按计划进行;
团队协作方式未对齐,开发过程中出现矛盾,反复的争执和调整协作方式导致项目延期。
一个项目能按照预期计划进行,技术方案设计、分工和协作方式、依赖资源是否确定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延误。因此,我们需要主动把控各个环节的情况,及时推动和解决一些多方协作的问题。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详细的例子。
小明接到一个需要带外包同学进行小程序开发的项目,张三听说了,就跟小明吐槽说之前也做过类似的项目,外包同学写的代码可乱了,最后交付的时候甚至都还有报错。
换作是其他人,听了张三的话可能都开始泄气了,内心想着:这么麻烦的活,估计最后还得自己擦屁股。可小明不一样,他找到张三详细咨询了之前项目的一些情况,整理出来以下问题。
小明分析了下,问题的确很多,但都是可预估的风险。为了避免同样的问题出现,小明特地做了一些前期的准备工作,并且最后达到了不错的使用效果。
通过前期准备的这些方案和工具控制了很多可预见的风险,一期整个开发过程比较顺利,外包同学表示合作过程很愉悦,最终的交付质量也比预期好很多,连张三也拍手称好。
在这个项目中,小明对可能存在的问题做了充分的调查,并提供了一系列的技术方案避免了问题的出现。但小明觉得这还不够,项目虽然成功上线了,但其实也出现了一些延期的情况。项目还要进行二期开发,于是小明决定要进行项目复盘,找到问题在哪。
事后
很多开发习惯了当代码开发完成、发布上线之后就结束了这个项目,其实他们遗漏了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复盘。
对于大多数开发来说,很多时候都不屑于主动邀功,觉得自己做了些什么老板肯定都看在眼里,写什么总结和复盘都是刷存在感的表现。实际上老板们每天的事情很多,根本没法关注到每一个人,我以前也曾经跟老板们问过这样一个问题:做和说到底哪个重要?
答案是两个都重要。把一件事做好是必须的,但将这件事分享出来,同样可以给团队带来更多的成长。
通过对项目进行复盘,除了可以让团队其他人和老板知道我们做了些什么,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及时发现自身的一些问题并改进。
及时反馈与复盘
小明在一期的项目结束后,整理了这次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外包同学开发效率上问题不大,项目延期主要原因整理如下。
等待后台接口可联调时间比预期要长
产品对接问题:提供资源、体验产品不够及时,需求描述不够详细
过程中存在需求变更,主要体现在设计和交互调整
沟通上,外包同学态度比较积极,反馈及时,但还可以改进的地方如下。
每日、每周工作进度及时做总结和汇总。
对产品设计和体验的合理性可具备有一定的思考,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开发风格不一致,导致部分问题如下:过度抽象、逻辑管理较乱、变量类型混乱、重复代码过多。
既然发现问题了,就需要进行解决。为此,小明及时与外包同学进行交流后,对方已调整和优化大部分代码,也更加主动积极地进行反馈。
项目结束后,小明还收集了外包同学的一些建议和反馈。
该项目过程的一些优点。
初始化时提供的代码大大减少了搭建环境的时间,部分功能模块也得到了复用,对开发速度有很大帮助
项目相关文档很细,降低了不少沟通成本
项目开发过程中,外包同学成长很多,也知道了之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对该项目的一些建议。
代码规范:外包同学希望负责人(小明)能提供一份前端代码规范
分工:外包同学负责业务相关页面开发,负责人(小明)负责提供基础框架和工具库
视觉还原:外包同学大部分都是编程方向的,对 UI 理解不深,如果希望高度还原或者想做细致的交互,需要在开发前特别提醒
小明梳理了这些内容,打算通过邮件的方式发送给团队以及合作方,同时还可以作为自身的经验沉淀,在后续更多项目中可以进行参考。但是只有这些纯文字内容的输出,似乎除了作为后续项目的参考之外,比较难作为这次项目的复盘结果。所以小明决定,要用数据说话。
用数据说话
性能优化的工作可以用具体的耗时和 CPU 资源占用这些数据来做总结,工具的开发可以用接入使用的用户数量来说明效果,这种普普通通的项目上线,又该怎么表达呢?
前面说过,这次带外包同学进行开发的项目一共分成了两期,第一期开发的时候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延期。小明整理的具体的延期数据如下。
复盘的作用在于可以避免下一次出现同样的问题。于是在二期开发的时候,小明通过一些对策来避免这些问题,例如:
开发评估项目预留多一些 buffer;
对涉及多方合作的项目,开发负责人(小明)需多预留些 buffer;
如果希望高度还原或者想做细致的交互,提前告知外包同学;
体验过程中,对开发、体验问题及时反馈;
把控需求文档质量,完善交互细节,才给到外包同学进行开发;
开发者需预留足够的自测时间,对正常路径、异常路径都完成充分自测。
通过这些对策,二期开发的时候成功地避免了同样的问题。小明以时间线的方式对比了两期的开发时间结果。
除了时间维度,小明还通过质量的维度来对比两期的开发情况。
通过这些数据,再加上前面的问题整理和反馈结果收集,结合前期的准备工作和解决方案,小明将项目的复盘结果输出给团队,大家纷纷表示赞赏。
所以,为什么项目复盘很重要呢?小明来给大家总结下:
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并改进,避免掉进同一个坑;
让团队成员和管理者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整理沉淀和分享项目经验,让整个团队都得到成长。
小结
对于大部分前端开发来说,接触工具和框架开发、参与开源项目的机会比较少,很多时候我们写的都是"枯燥无聊"的业务代码。我们总认为只有做工具才会比较有意思、有技术挑战,很多时候会先入为主,认为业务代码写得再好也没用,也渐渐放弃思考要怎么把事情做好。
大家可以尝试对最近做的项目或是事情进行复盘,在这个过程中如果遇到了什么问题,欢迎在留言区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