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earance
16度量与运营篇:如何做好质量和效率的度量与运营?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曾说过"如果你无法衡量它,就无法管理它(If you can't measure it, you can't manage it)"。可见,要想有效管理某事务,就需要将它全面且有效地度量起来,而要想针对某个方面进行改进,就需要有针对性地运营。本课时我们就详细聊一聊,如何做好质量度量与运营。首先第一个要聊的问题就是,度量和运营分别是什么。
度量和运营
度量
软件度量就是衡量软件品质的一种手段,其根本目的是管理的需要,为项目管理者提供有关项目的各种重要信息,其实质是根据一定规则,将数字或符号赋予系统、组件、过程或者质量等实体的特定属性,即对实体属性的量化表示,从而能够清楚地理解该实体。软件度量贯穿整个软件开发生命周期,是软件开发过程中进行理解、预测、评估、控制和改善的重要载体。
听起来不容易理解,我们举个实际的例子。
在软件项目过程中,经常会听到某个测试人员小 T 有这样的"抱怨":开发人员小 D 的开发质量太差了。又过了一段时间,小 T 反馈说小 D 的开发质量有所提升。单看这两次主观的评价,无法评判小 D 的开发质量究竟有多差,也无法评判小 D 的开发质量是不是在变好。这是因为这里提到的"开发质量"和"有所提升"都只是小 T 的主观感受,不客观,更不量化。
假如我们用"缺陷工时比"这个指标来度量小 D 的开发质量,则可以记录小 D 完成每一个开发任务所耗费的工时数和测试该任务所发现的缺陷数,用缺陷数/工时数可得到缺陷工时比。观测一个周期内这个数值的变化,就能知道小 D 开发每一个任务时的质量现状,以及这个周期内的变化趋势。如果小 D 想要提升开发质量,也知道具体提升的是哪个数据,从而拆解出要做的具体事情。
从上面的例子中也不难看出度量的价值和意义。
使现状有客观的评判:度量可以告诉我们现状如何,或者具体问题所在。
对目标有统一的共识:对目标有共同的认识,或者具备统一的评判标准。
使改进更聚焦和精准:质量是个宽泛的概念,如果不能聚焦到特定的指标,则无法做到有的放矢。
运营
运营,通常着眼于软件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以某一内容为核心,数据驱动,通过一系列的良性循环干预动作,最终提升该内容的某项或多项指标。
比如,产品运营 是通过一系列人为干预动作来提升产品各维度的指标;内容运营 是通过人为干预使内容从生产、加工、互动、消费直至输出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用户运营 是通过人工干预使产品和用户产生联系,从拉新、留存、促活一直到商业变现形成一个良性的闭环;活动运营是针对某一活动进行策划、执行、评估、改进的全过程项目管理。
可见,运营的本质是发现问题、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它强调其人为干预动作需要形成 PDCA 正向循环。
本课程中"度量与运营"中的运营,与上面的运营序列不同,它是用运营的思路深入到质量保障全过程中,通过数据驱动提升质量、效率、价值等多方面的度量指标,最终实现业务价值。
质量是测试团队和测试人员的第一要务,因此,我们首先来看下质量度量和运营。
质量度量体系
质量度量的核心指标
我们知道,质量保障的目标是线上环境没有故障和缺陷,这是最终交付给真实用户的质量,即交付质量。那么,质量度量是不是只关注交付质量指标就足够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如果只关注交付质量,往往达不到提升交付质量的目的。比如,你每天关注线上交付质量,忙着一个又一个的项目,一段时间过后,发现线上环境的故障数和缺陷数未见减少,这时候你甚至不知道根因出在哪里,应该如何改进,现有的工作哪些要继续保持哪些要放弃,等等。
这是因为交付质量是滞后性指标 ,当你知道它时,它已经发生了。要想避免此类情况,还需要多关注并改善引领性指标。生活中的减肥的场景更能说明问题。
有过减肥经历的同学应该知道,减肥过程中,你通常会特别关注体重本身,经常时不时地去称量体重。观察了一段时间体重后,发现效果不好,你渐渐放弃了后续的坚持,减肥计划再一次泡汤。在这里,体重就是一个滞后性指标,当你知道体重时,之前做的减肥的改进动作都已经发生,不能再改变。而减肥的过程中,卡路里的摄入量和能量的消耗量则属于引领性指标(引领性指标通常具有两个特点:预见性和可控性)。很显然,每天摄入的卡路里-燃烧的能量=每天最终摄入的能量。只有保持这个数值在一段时间里是负数,减肥成功才有希望。
滞后性指标:顾名思义,就是事情已经发生之后产生的数据。
引领性指标:与滞后性指标相反,是一个前置指标。
滞后性指标只能告诉你目标是否达成,不会告诉你怎么样达成这个目标(即过程)。而引领性指标,对结果可预见,过程可控制。所以,在软件交付过程中,要从关注滞后性指标改为关注并改善引领性指标。交付过程中的过程质量则是引领性指标,按照交付阶段,产品交付过程又分为需求阶段、开发阶段、测试阶段、发布阶段,因此质量度量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按如下核心指标。
(1) 交付质量
对于微服务来说,线上质量可以通过如下维度来度量。
从上述指标不难看出,保障交付质量是要努力减少线上故障和线上缺陷,降低故障级别。微服务架构线上故障几乎不可避免,那么就需要最大限度地降低线上故障的影响,比如降低线上故障的恢复时长,减少对生产环境真实用户的影响。
(2) 过程质量之需求质量
在产品交付过程中,需求的规划和评审是起点,所以规划质量和内容质量会间接影响到代码质量和测试质量。需求质量通常有两层理解,一是需求所涉及的研发项目的质量,这种理解比较接近整个需求开发的过程质量,二是该需求所对应的 PRD 的规划质量和内容质量,本文指的是第二种。
PRD 的质量可以用如下指标来衡量。
一般来说,需求质量 Bug 数应该占总 Bug 数的 5% 左右。需求评审打回的标准可以是发现 5 个逻辑类的问题。需求评审打回、需求变更、需求插入等情况,对软件过程的健康度和质量有较大危害,建议制定相对严苛的流程规范,并结合质量运营手段来应对此类情况,以减少此类情况发生。比如需求评审不通过时,需求文档的作者需要向相关人员发送重新评审的申请邮件,并针对当次打回情况做改进分析。
(3) 过程质量之开发质量
我们在工作中,经常会反馈开发质量差的问题,但是有多差、差在哪里,又很难说清楚。常见的开发质量指标有:
一般情况下,提测质量等于 1 才符合预期,即 15/15、12/12 等,因为只要有 1 条冒烟用例执行不通过,则可以进行提测打回。你可能会好奇,既然有 1 条执行不通过就提测打回,那么是不是就不用执行后续用例了,直接记录提测打回数为 1 不是更好吗?这是因为,即使提测打回的情况下,比如提测质量是 1/15 还是 13/15,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这也是为了后续更好地进行质量分析和运营。
(4) 过程质量之测试质量
质量度量过程中,测试团队和人员自身的测试质量也需要额外重视,常见的指标有:
(5) 过程质量之发布质量
发布环节直接操作线上环境,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它的质量不容忽视。所以,需要特别留意发布类的相关指标,常见的有:
构建失败率,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内,构建失败次数占总构建次数的比率,反映了构建的质量;
发布回滚率,在一个特定时间段内,回滚次数占总发布数的比率;
非发布时间发布次数,指不同的业务有着不同的高峰时间段,比如外卖业务高峰时间段是一日三餐时,所以发布时间应该尽可能避开业务高峰时段。如果没有合理的原因,又没有避开业务高峰期时,可以记录为一次非发布时间发布。
通常情况下,构建失败率和发布回滚率应该控制在 1% 以内,所以每一次发布失败和发布回滚都值得深入分析。非发布时间发布,很容易造成线上故障,且由于处于业务高峰时段,出现故障时容易出现"雪崩效应",造成的业务影响难以估量,因而应予以杜绝非发布时间发布线上服务。
质量度量实践认知
在进行度量的过程中,我也走过不少弯路,踩了坑,产生了一些经验和认知,这里分享给你。
- 质量度量指标一定要符合 SMART 原则,否则它充其量是一个愿景,不可落地。
SMART原则构成:
指标必须是具体的(Specific);
指标必须是可以衡量的(Measurable);
指标必须是可以达到的(Attainable);
指标是要与其他目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Relevant);
指标必须具有明确的截止期限(Time-bound)。
质量度量是质量现状的镜子,要想改变现状,首先要接受现状。
追求单一或局部指标的提升比较容易,但很容易产生扭曲行为,构建指标体系并整体提升才是正确的路。比如,要想降低千行代码 Bug 率,可以在不增加 Bug 数量的前提下,有意稀释代码,这样该指标肯定能降低,但没有任何意义,自欺欺人罢了。
度量指标的确定,要与相关方达成共识,自上而下认可它们。质量不是测试团队自己的事情,需要产品研发相关方共同的努力。如果制定了一个度量指标,需要相关方提升它,但相关方并不认可它,就容易产生太多无效沟通和扯皮。
另外,《精益软件度量》提道:度量是把双刃剑,具有极强的引导性。度量指标会激励团队重视并改善能够度量的元素,也会导致你忽视无法度量的元素,并使得问题进一步恶化。
质量运营
质量运营的目的是质量改进,质量度量是其着陆点,因为形成了多维度的质量度量体系,所以当出现质量痛点或质量隐患时,可以比较容易在度量指标上得以体现。质量运营是基于质量痛点进行分析,找到可能的解决方案,制定规划并推进,对其进行阶段性地复盘和改进。
我们之前一直有讲过 PDCA,它把质量运营各项工作按照作出计划、计划实施、检查实施效果,然后将成功的纳入标准,不成功的留待下一循环去解决。如下通过 PDCA 四个方面对质量运营展开说明。
P(Plan):制定改进计划
质量改进计划的制定是质量改进过程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你可以从如下改进思路制定计划。
质量痛点驱动:针对日常研发过程中出现的质量痛点问题进行复盘,分析问题所在,制定出可落地的改进方案,利用质量度量体系评估改进效果,从而闭环质量改进过程。
质量目标驱动:从组织管理视角定下来总体质量目标,进而拆解出各个团队在各项度量指标上的合理目标值;在日常研发过程中收集各项指标数据,针对不满足目标的团队进行定向管理和数据分析,从而制定出可落地的改进方案。
通常来说,初创业务或成长期业务下,业务变化快,质量保障建设薄弱,质量痛点问题多,质量目标难以确定,这时候以质量痛点驱动为主。随着业务逐渐成熟和稳定,质量在业务中的重要性更为凸显,对质量目标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时候以质量目标驱动为主,质量痛点驱动为辅。
D(Do):实施落地计划
无论采取怎样的质量改进思路,质量运营都是一个持续运转和迭代的过程,运营周期不同,目的和关注点也有较多不同,具体如下:
数据收集和聚合
有了质量度量体系,还需要针对这些指标所对应的数据进行收集和聚合,这就需要在产品研发过程的关键环节进行"埋点",对关键过程数据和结果数据进行存储。因此,建议利用成熟的项目过程管理工具,如 Jira、TAPD 等。随着度量指标的丰富,可能还需要进行二次开发或者自建平台。
C(Check):复盘和反馈
复盘是质量运营中非常关键的环节,它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它的最佳场所,常常体现在各种书面总结报告或复盘总结会议上,能够起到最大程度的效果触达,同时提升相关团队的质量意识和认知。报告:如,测试报告、质量周报、质量月报,等等。
- 会议:如,周会、月会、季度总结、半年总结、大型项目复盘会,等等。
A(Action):改进和推广
基于前面的步骤,可以知道质量运营计划和改善策略是否有效,如果有效,则进行推广,反哺到日常研发过程中,尽量形成平台能力或可落地的规范。
比如,经过一段时间的质量度量与运营后,当各团队的 Bug 工时比都小于 0.6,那么可以和相关方团队达成共识,将标准提高到 0.4。而如果改善未达预期或完全无效,则可进一步分析原因,从而优化或改进落地计划。
质量运营实践认知
在这里,我也分享一些质量运营的实践认知给你,希望能帮助到你。
很多测试团队所做的质量运营都止步于通晒数据,而**事实上最重要的是要基于数据进行分析,帮助相关方做改进,同时跟进反馈改进的效果。**看数据谁都会看,做改进才是主要。
质量运营需要推动多个团队配合,应"先礼后兵",不可轻易用向上管理的激进方式。首先,采用向上管理的方式容易使团队间产生对立情绪,影响日常协作。其次,以我多年的经验,没有哪个团队不重视质量,只是有时候它们在质量改进方面并不是足够专业,这时候反而是测试人员扮演老师和教练角色的时候,带领他们一起做分析、改进和提升。
总结
本节课我讲解了度量与运营的基本知识,包括度量的意义(使现状有客观的评判、对目标有统一的共识、使改进更聚焦和精准),以及运营的本质,它是发现问题、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其人为干预动作需要形成 PDCA 正向循环。
接着我讲解了产品研发过程中针对质量可度量的核心指标,包括交付质量和过程质量。过程质量又分为需求质量、开发质量、测试质量和发布质量。在每一个维度中又有若干个具体的度量指标和含义。同时,我还给出了进行质量度量时的一些实践认知。
最后我讲解了产品研发过程中质量运营的 PDCA 循环。
制定改进计划:采用"质量痛点驱动"或"质量目标驱动"的方式进行质量改进。
实施落地计划:质量运营可以分为"日常运营"、"短期突击"和"长期攻坚"三种类型,并针对度量指标所对应的数据进行收集和聚合。
复盘和反馈:复盘是质量运营中非常关键的环节,它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它的最佳场所,常常体现在各种书面总结报告或复盘总结会议上。
改进和推广:基于前面的步骤,判断是否有效果。如果有效,则进行推广,反哺到日常研发过程中;如果无效则继续改进。
最后我给出了质量运营方面的实践认知,供你参考。
你所经历的业务或项目,质量度量和运营是如何进行的呢?请写在留言区里。
相关链接
《精益软件度量》张松 著
质量度量指标设定分析:
https://www.dazhuanlan.com/2020/01/29/5e31611a378ad/
质量运营在美团点评智能支付业务测试中的初步实践:https://zhuanlan.zhihu.com/p/36714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