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earance
第17讲:日志收集、分析过滤工具Logtah应用实战
本课时主要讲解"日志收集、分析过滤工具 Logstash 应用实战"。
Logstash 介绍与安装
Logstash 是一款轻量级的、开源的日志收集处理框架,它可以方便地把分散的、多样化的日志搜集起来,并进行自定义过滤分析处理,然后传输到指定的位置,比如某个服务器或者文件。
Logstash 的理念很简单,从功能上来讲,它只做 3 件事情:
input,数据收集;
filter,数据加工,比如过滤、修改等;
output,数据输出。
由此可知,Logstash 实现的功能主要分为接收数据 、解析过滤并转换数据 、输出数据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对应的插件依次是 input 插件、filter 插件、output 插件。其中,filter 插件是可选的,其他两个是必须插件,也就是说在一个完整的 Logstash 配置文件中,必须有 input 插件和 output 插件。
Logstash 安装非常简单,只需要下载解压即可,不过需要安装 Java 运行环境,即 JDK,你可以点击 Elastic 官网获取 Logstash 安装包,这里下载的版本是 logstash-7.7.1.tar.gz。将下载下来的安装包直接解压到一个路径下即可完成安装,这里我将 logstash 安装到 nnmaster.cloud 主机(172.16.213.151)上,将 logstash 程序安装到 /usr/local 目录下。基本操作过程如下:
dart
[root@logstashserver ~]# tar -zxvf logstash-7.7.1.tar.gz -C /usr/local
[root@logstashserver ~]# mv /usr/local/logstash-7.7.1 /usr/local/logstash
这里我们将 logstash 安装到了 /usr/local 目录下。
如何编写 Logstash 配置文件
Logstash 的配置文件在安装程序下的 config 子目录下,其中,jvm.options 是设置 JVM 内存资源的配置文件;logstash.yml 是 Logstash 全局属性配置文件,一般无须修改,另外还需要自己创建一个 Logstash 事件配置文件。这里重点介绍下 Logstash 事件配置文件的编写方法和使用方式。
在介绍 Logstash 配置之前,先来认识一下 Logstash 是如何实现输入和输出的。Logstash 提供了一个 shell 脚本 /usr/local/logstash/bin/logstash,可以方便快速地启动一个 Logstash 进程。在 Linux 命令行下,运行如下命令启动 Logstash 进程:
dart
[root@logstashserver ~]# cd /usr/local/logstash/
[root@logstashserver logstash]# bin/logstash -e 'input{stdin{}} output{stdout{codec=>rubydebug}}'
首先解释下这条命令的含义:
-e 代表执行的意思;
input 即输入的意思,其里面是输入的方式,这里选择了 stdin,也就是标准输入(从终端输入);
output 即输出的意思,其里面是输出的方式,这里选择了 stdout,也就是标准输出(输出到终端),其中 codec 是个插件,表明格式,这里放在 stdout 中,表示输出的格式;rubydebug 是专门用来做测试的格式,一般用来在终端输出 JSON 格式。
接着,在终端输入信息。这里我们输入 "Hello World",按回车,马上就会有返回结果,内容如下:
java
{
"@timestamp" => 2020-06-15T10:08:55.611Z,
"message" => "Hello World",
"host" => "nnmaster.cloud",
"@version" => "1"
}
这就是 Logstash 的输出格式,在输出内容中会给事件添加一些额外信息。比如 "@version""host""@timestamp" 都是新增的字段,而最重要的是 @timestamp,用来标记事件的发生时间。由于这个字段涉及 Logstash 内部流转,如果给一个字符串字段重命名为 @timestamp 的话,Logstash 就会直接报错。另外,也不能删除这个字段。
在 Logstash 的输出中,常见的字段还有 type,表示事件的唯一类型;tags 表示事件的某方面属性,我们可以随意给事件添加字段或者从事件里删除字段。在执行上面的命令后,可以看到,你输入什么内容,Logstash 就会按照上面的格式输出什么内容。使用 CTRL-C 命令可以退出运行的 Logstash 事件。
使用 -e 参数在命令行中指定配置是不常用的方式,但是如果 Logstash 需要配置更多规则的话,就必须把配置固化到文件里,这就是 Logstash 事件配置文件。如果把上面命令行执行的 Logstash 命令,写到一个配置文件 logstash-simple.conf 中,就变成如下的内容:
js
input {
stdin { }
}
output {
stdout { codec => rubydebug }
}
这就是最简单的 Logstash 事件配置文件。此时,还可以使用 Logstash 的 -f 参数来读取配置文件,然后启动 Logstash 进程,操作如下:
dart
[root@logstashserver logstash]# bin/logstash -f logstash-simple.conf
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启动 Logstash 进程,不过这种方式启动的进程是在前台运行的,若要放到后台运行,可通过 nohup 命令实现,操作如下:
dart
[root@logstashserver logstash]# nohup bin/logstash -f logstash-simple.conf &
这样,Logstash 进程就放到后台运行了,在当前目录会生成一个 nohup.out 文件,可通过此文件查看 Logstash 进程的启动状态。
Logstash 输入插件(Input)
Logstash 的输入插件主要用来接收数据,它支持多种数据源,常见的有读取文件 、标准输入 、读取网络数据等,这里分别介绍下每种接收数据源的配置方法。
1. Logstash 基本语法组成
Logstash 配置文件由如下 3 部分组成,其中 input、output 部分是必须配置,filter 部分是可选配置,而 filter 就是过滤器插件,可以在这部分实现各种日志过滤功能。
java
input {
输入插件
}
filter {
过滤匹配插件
}
output {
输出插件
}
下面我将依次进行介绍。
2. Logstash 从文件读取数据
Logstash 使用一个名为 filewatch 的 ruby gem 库来监听文件变化,并通过一个叫 .sincedb 的数据库文件来记录被监听的日志文件的读取进度(时间戳),该数据文件的默认路径在 <path.data>/plugins/inputs/file 下面,文件名类似于.sincedb_452905a167cf4509fd08acb964fdb20c,而 <path.data> 表示 Logstash 插件存储目录,默认是 LOGSTASH_HOME/data。
看下面一个事件配置文件:
java
input {
file {
path => ["/var/log/secure"]
type => "system"
start_position => "beginning"
}
}
output {
stdout{
codec=>rubydebug
}
}
这个配置是监听并接收本机的 /var/log/secure 文件内容,start_position 表示按时间戳记录的地方开始读取,如果没有时间戳则从头开始读取,有点类似 cat 命令。默认情况下,Logstash 会从文件的结束位置开始读取数据,也就是说 Logstash 进程会以类似 tail -f 命令的形式逐行获取数据。type 用来标记事件类型,通常会在输入区域通过 type 标记事件类型。
假定 /var/log/secure中输入的内容为如下信息:
java
Jun 16 14:57:52 nnmaster sshd[2854]: Failed password for root from 172.16.213.226 port 46460 ssh2
那么经过 Logstash 后,会输出内容为如下 JSON 格式:
java
{
"message" => "Jun 16 14:57:52 nnmaster sshd[2854]: Failed password for root from 172.16.213.226 port 46460 ssh2",
"host" => "nnmaster.cloud",
"@timestamp" => 2020-06-16T06:57:52.675Z,
"@version" => "1",
"path" => "/var/log/secure",
"type" => "system"
}
从输出可以看出,message 字段是真正的输出内容,将输入的信息原样输出了,最后还有一个 type 字段,这是在 input 中定义的一个事件类型,也被原样输出了,在后面将要介绍的过滤插件中会用到这个 type 字段。
3. Logstash 从标准输入读取数据
stdin 是从标准输入获取信息,下面是一个关于 stdin 的事件配置文件:
java
input{
stdin{
add_field=>{"key"=>"ok"}
tags=>["add field"]
type=>"mytype"
}
}
output {
stdout{
codec=>rubydebug
}
}
如果输入 "hello world",那么可以在终端看到如下输出信息:
java
{
"host" => "nnmaster.cloud",
"message" => "hello world",
"type" => "mytype",
"tags" => [
[0] "add field"
],
"key" => "ok",
"@timestamp" => 2020-06-15T10:45:56.419Z,
"@version" => "1"
}
type 和 tags 是 Logstash 的两个特殊字段,type 一般会放在 input 中标记事件类型,tags 主要用于在事件中增加标签,以便在后续的处理流程中使用,主要用于 filter 或 output 阶段。
4. Logstash 从网络读取 TCP 数据
下面的事件配置文件就是通过"LogStash::Inputs::TCP"和"LogStash::Filters::Grok"配合实现 syslog 功能的例子,这里使用了 logstash 的 TCP/UDP 插件读取网络数据:
java
input {
tcp {
port => "5044"
}
}
filter {
grok {
match => { "message" => "%{SYSLOGLINE}" }
}
}
output {
stdout{
codec=>rubydebug
}
}
其中,5044 端口是 Logstash 启动的 TCP 监听端口。注意这里用到了日志过滤"LogStash::Filters::Grok"功能,下面马上会介绍。
"LogStash::Inputs::TCP"最常见的用法就是结合 nc 命令导入旧数据。启动 Logstash 进程后,在另一个终端运行如下命令即可导入旧数据:
dart
[root@kafkazk1 app]# nc 172.16.213.151 5044< /var/log/secure
通过这种方式,就把 /var/log/secure 的内容全部导入到 Logstash 中了,当 nc 命令结束时,数据也就导入完成了。
这里其实还可以将 Filebeat 收集到的日志直接导入到 Logstash,也就是在 Filebeat 的输出部分,做如下设置:
dart
output.logstash:
hosts: ["nnmaster.cloud:5044"]
这样,Filebeat 就可以向 nnmaster.cloud 的 5044 端口发送数据,而 Logstash 就可以接收此数据,进而执行过滤、分析、输出等操作。
此时 Logstash 的 input 部分应该配置如下:
java
input {
beats {
port => 5044
}
}
注意,这里使用了 beats 主要用来接收从 Filebeat 发送过来的数据。
Logstash 编码插件(Codec)
在前面介绍的例子中,其实我们已经用过编码插件 Codec 了,即 rubydebug,它是一种编码插件,一般只用在 Stdout 插件中,作为配置测试或者调试的工具。
编码插件(Codec) 可以在 Logstash 中输入或输出时处理不同类型的数据,同时,还可以更好更方便地与其他自定义格式的数据产品共存,比如 fluent、netflow 等通用数据格式的其他产品。因此,Logstash 不只是一个 input → filter → output 的数据流,而是一个 input → decode → filter → encode → output 的数据流。
Codec 支持的编码格式常见的有 plain、json、json_lines 等,下面依次介绍。
1. Codec 插件之 plain
plain 是一个空的解析器,它可以让用户自己指定格式,也就是说输入是什么格式,输出就是什么格式。下面是一个包含 plain 编码的事件配置文件:
java
input{
stdin {
}
}
output{
stdout {
codec => "plain"
}
}
在启动 Logstash 进程后,如果输入 "hello world",那么则输出如下结果:
java
2020-06-16T07:16:21.114Z nnmaster.cloud hello world
可以看出,输入的内容都被原样输出了,并且前面加上了时间和主机名字段。
2. Codec 插件之 json
如果发送给 Logstash 的数据内容为 json 格式,则可以在 input 字段加入 codec=>json 来进行解析,这样就可以根据具体内容生成字段了,方便分析和储存。如果想让 Logstash 输出为 json 格式,则可以在 output 字段中加入 codec=>json。下面是一个包含 json 编码的事件配置文件:
js
input {
stdin {
}
}
output {
stdout {
codec => json
}
}
同理,在启动 Logstash 进程后,如果输入"hello world",那么输出信息为:
java
{"@version":"1","message":"hello world","@timestamp":"2020-06-16T07:18:39.520Z","host":"nnmaster.cloud"}
这就是 json 格式的输出,可以看出,json 每个字段是 key:values 格式,多个字段之间通过逗号分隔。
Logstash 过滤器插件(Filter)
丰富的过滤器插件是 Logstash 功能强大的重要因素。名为过滤器,其实它提供的不单单是过滤器的功能,还可以对进入过滤器的原始数据进行复杂的逻辑处理,甚至添加独特的事件到后续流程中。
1. Grok 正则捕获
Grok 是一个十分强大的 Logstash Filter 插件,它可以通过正则解析任意文本,将非结构化日志数据格式转换为结构化的、方便查询的结构。它是目前 Logstash 中解析非结构化日志数据最好的方式。
Grok 的语法规则是:
shell
%{语法: 语义}
这里的"语法"指的是匹配模式,例如,使用 NUMBER 模式可以匹配出数字,IP 模式则会匹配出 127.0.0.1 这样的 IP 地址。比如按以下格式输入内容:
java
172.16.213.132 [16/Jun/2020:16:24:19 +0800] "GET / HTTP/1.1" 403 5039
那么,
%{IP:clientip} 匹配模式将获得的结果为:clientip: 172.16.213.132
%{HTTPDATE:timestamp} 匹配模式将获得的结果为:timestamp: 16/Jun/2020:16:24:19 +0800
%{QS:referrer} 匹配模式将获得的结果为:referrer: "GET / HTTP/1.1"
到这里为止,我们已经获取了上面输入中前三个部分的内容,分别是 clientip、timestamp 和 referrer 三个字段。如果要获取剩余部分的信息,方法类似。
要在线调试 Grok,可点击这里进行在线调试,非常方便。
下面是一个组合匹配模式,它可以获取上面输入的所有内容:
shell
%{IP:clientip}\ \[%{HTTPDATE:timestamp}\]\ %{QS:referrer}\ %{NUMBER:response}\ %{NUMBER:bytes}
正则匹配是非常严格的匹配,在这个组合匹配模式中,使用了转义字符 \,这是因为输入的内容中有空格和中括号。
通过上面这个组合匹配模式,我们将输入的内容分成了 5 个部分,即 5 个字段。将输入内容分割为不同的数据字段,这对于日后解析和查询日志数据非常有用,这正是我们使用 grok 的目的。
Logstash 默认提供了近 200 个匹配模式(其实就是定义好的正则表达式)让我们来使用,可以在 Logstash 安装目录下找到。例如,我这里的路径为:
java
/usr/local/logstash/vendor/bundle/jruby/2.5.0/gems/logstash-patterns-core-4.1.2/patterns
此目录下有定义好的各种匹配模式,基本匹配定义在 grok-patterns 文件中。从这些定义好的匹配模式中,可以查到上面使用的四个匹配模式对应的定义规则,如下表所示:
匹配模式 | 正则定义规则 |
---|---|
NUMBER | (?:%{BASE10NUM}) |
HTTPDATE | %{MONTHDAY}/%{MONTH}/%{YEAR}:%{TIME} %{INT} |
IP | (?:%{IPV6}|%{IPV4}) |
QS | %{QUOTEDSTRING} |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默认定义好的匹配模式文件,比如 httpd、java、linux-syslog、redis、mongodb、nagios 等,这些已经定义好的匹配模式,可以直接在 Grok 过滤器中进行引用。当然也可以定义自己需要的匹配模式。
在了解完 Grok 的匹配规则之后,下面通过一个配置实例深入介绍下 Logstash 是如何将非结构化日志数据转换成结构化数据的。首先看下面的一个事件配置文件:
java
input{
stdin{}
}
filter{
grok{
match => ["message","%{IP:clientip}\ \[%{HTTPDATE:timestamp}\]\ %{QS:referrer}\ %{NUMBER:response}\ %{NUMBER:bytes}"]
}
}
output{
stdout{
codec => "rubydebug"
}
}
在这个配置文件中,输入配置成了 stdin,在 filter 中添加了 grok 过滤插件,并通过 match 来执行正则表达式解析,中括号中的正则表达式就是上面提到的组合匹配模式,然后通过 rubydebug 编码格式输出信息。这样的组合有助于调试和分析输出结果。通过此配置启动 Logstash进程后,我们仍然输入之前给出的那段内容:
java
172.16.213.132 [16/Jun/2020:16:24:19 +0800] "GET / HTTP/1.1" 403 5039
然后,查看 rubydebug 格式的日志输出,内容如下:
java
{
"timestamp" => "16/Jun/2020:16:24:19 +0800",
"response" => "403",
"bytes" => "5039",
"@version" => "1",
"clientip" => "172.16.213.132",
"host" => "nnmaster.cloud",
"referrer" => "\"GET / HTTP/1.1\"",
"message" => "172.16.213.132 [16/Jun/2020:16:24:19 +0800] \"GET / HTTP/1.1\" 403 5039",
"@timestamp" => 2020-06-16T07:46:53.120Z
}
从这个输出可知,通过 Grok 定义好的 5 个字段都获取到了内容,并正常输出了,看似完美,其实还有不少瑕疵。
首先,message 字段也输出了完整的输入内容。这样看来,数据实质上就相当于是重复存储了两份,此时可以用 remove_field 参数来删除掉 message 字段,只保留最重要的部分。
其次,timestamp 字段表示日志的产生时间,而 @timestamp 默认情况下显示的是当前时间,在上面的输出中可以看出,这两个字段的时间并不一致,那么问题来了,在 ELK 日志处理系统中,@timestamp 字段会被 elasticsearch 用到,用来标注日志的生成时间。如此一来,日志生成的时间就会发生混乱,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另一个插件,即 Data 插件,这个时间插件用来转换日志记录中的时间字符串,变成 LogStash::Timestamp 对象,然后转存到 @timestamp 字段里。
使用 Data 插件很简单,添加下面一段配置即可:
java
date {
match => ["timestamp", "dd/MMM/yyyy:HH:mm:ss Z"]
}
注意:时区偏移量需要用一个字母 Z 来转换。
最后,将 timestamp 获得的值传给 @timestamp 后,timestamp 其实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所以还需要删除这个字段。
将上面 3 个步骤的操作统一合并到配置文件中,修改后的配置文件内容如下:
java
input {
stdin {}
}
filter {
grok {
match => { "message" => "%{IP:clientip}\ \[%{HTTPDATE:timestamp}\]\ %{QS:referrer}\ %{NUMBER:response}\ %{NUMBER:bytes}" }
remove_field => [ "message" ]
}
date {
match => ["timestamp", "dd/MMM/yyyy:HH:mm:ss Z"]
}
mutate {
remove_field => ["timestamp"]
}
}
output {
stdout {
codec => "rubydebug"
}
}
在这个配置文件中,使用了 Date 插件、mutate 插件及 remove_field 配置项,关于这两个插件后面会马上介绍。
将修改后的配置文件重新运行后,仍然输入之前的那段内容:
java
172.16.213.132 [16/Jun/2020:16:24:19 +0800] "GET / HTTP/1.1" 403 5039
结果如下:
java
{
"@version" => "1",
"host" => "nnmaster.cloud",
"bytes" => "5039",
"@timestamp" => 2020-06-16T08:24:19.000Z,
"referrer" => "\"GET / HTTP/1.1\"",
"response" => "403",
"clientip" => "172.16.213.132"
}
这就是我们需要的最终结果。
2. 时间处理 (Date)
Date 插件对于排序事件和回填旧数据尤其重要,它可以用来转换日志记录中的时间字段,变成 LogStash::Timestamp 对象,然后转存到 @timestamp 字段里,在上一课时中已经做过简单的介绍。
下面是 Date 插件的一个配置示例(这里仅仅列出 filter 部分):
java
filter {
grok {
match => ["message", "%{HTTPDATE:timestamp}"]
}
date {
match => ["timestamp", "dd/MMM/yyyy:HH:mm:ss Z"]
}
}
为什么要使用这个 Date 插件呢?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由于 Logstash 会给收集到的每条日志自动打上时间戳(即 @timestamp),但是这个时间戳记录的是 input 接收数据的时间,而不是日志生成的时间(因为日志生成时间与 input 接收的时间肯定不同),这样就可能导致搜索数据时产生混乱。
另一方面,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了,在上面那段 rubydebug 编码格式的输出中,@timestamp 字段虽然已经获取了 timestamp 字段的时间,但是仍然比北京时间早了 8 个小时,这是因为在 Elasticsearch 内部,对时间类型字段都是统一采用 UTC 时间,而日志统一采用 UTC 时间存储,是国际安全、运维界的一个共识。其实这并不影响什么,因为 ELK 已经给出了解决方案,那就是在 Kibana 平台上,程序会自动读取浏览器的当前时区,然后在 Web 页面自动将 UTC 时间转换为当前时区的时间。
3. 数据修改(Mutate)
Mutate 插件是 Logstash 另一个非常重要插件,它提供了丰富的基础类型数据处理能力,包括重命名、删除、替换和修改日志事件中的字段。这里重点介绍下 Mutate 插件的字段类型转换功能(convert)、正则表达式替换匹配字段功能(gsub)、分隔符分割字符串为数组功能(split)、重命名字段功能(rename)、删除字段功能(remove_field)的具体实现方法。
(1)字段类型转换功能
Mutate 可以设置的转换类型有 integer、float 和 string。下面是一个关于 mutate 字段类型转换的示例(仅列出 filter 部分):
java
filter {
mutate {
convert => ["filed_name", "integer"]
}
}
这个示例表示将 filed_name 字段类型修改为 integer。
(2)正则表达式替换匹配字段
gsub 可以通过正则表达式替换字段中匹配到的值,只对字符串字段有效。下面是一个关于 mutate 插件中 gsub 的示例(仅列出 filter 部分):
java
filter {
mutate {
gsub => ["filed_name_1", "/" , "_"]
}
}
这个示例表示将 filed_name1 字段中所有 "/" 字符替换为 "_"。
(3)分隔符分割字符串为数组
split 可以通过指定的分隔符分割字段中的字符串为数组。下面是一个关于 mutate 插件中 split 的示例(仅列出 filter 部分):
java
filter {
mutate {
split => {"filed_name_2", "|"}
}
}
这个示例表示将 filed_name_2 字段以 "|" 为区间分隔成数组形式。
(4)重命名字段
rename 可以实现重命名某个字段的功能。下面是一个关于 mutate 插件中 rename 的示例(仅列出 filter 部分):
java
filter {
mutate {
rename => {"old_field" => "new_field"}
}
}
这个示例表示将字段 old_field 重命名为 new_field。
(5)删除字段
remove_field 可以实现删除某个字段的功能。下面是一个关于 mutate 插件中 remove_field 的示例(仅列出 filter 部分):
java
filter {
mutate {
remove_field => ["timestamp"]
}
}
这个示例表示将字段 timestamp 删除。 在本课时的最后,我们将上面 mutate 插件的几个功能点整合到一个完整的配置文件中,以验证 mutate 插件实现的功能细节,配置文件内容如下:
java
input {
stdin {}
}
filter {
grok {
match => { "message" => "%{IP:clientip}\ \[%{HTTPDATE:timestamp}\]\ %{QS:referrer}\ %{NUMBER:response}\ %{NUMBER:bytes}" }
remove_field => [ "message" ]
}
date {
match => ["timestamp", "dd/MMM/yyyy:HH:mm:ss Z"]
}
mutate {
rename => { "response" => "response_new" }
convert => [ "response","float" ]
gsub => ["referrer","\"",""]
remove_field => ["timestamp"]
split => ["clientip", "."]
}
}
output {
stdout {
codec => "rubydebug"
}
}
将此配置文件运行后,仍然输入之前的那段内容:
java
172.16.213.132 [16/Jun/2020:16:24:19 +0800] "GET / HTTP/1.1" 403 5039
输出结果如下:
java
{
"host" => "nnmaster.cloud",
"response_new" => "403",
"clientip" => [
[0] "172",
[1] "16",
[2] "213",
[3] "132"
],
"bytes" => "5039",
"@timestamp" => 2020-06-16T08:24:19.000Z,
"referrer" => "GET / HTTP/1.1",
"@version" => "1"
}
从这个输出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mutate 插件是如何操作日志事件中字段的。
Logstash 输出插件(Output)
Output 是 Logstash 的最后阶段,一个事件可以经过多个输出,而一旦所有输出处理完成后,整个事件就执行完成。 一些常用的输出包括:
file,表示将日志数据写入磁盘上的文件;
elasticsearch,表示将日志数据发送给 Elasticsearch,它可以高效方便和易于查询的保存数据。
此外,Logstash 还支持输出到 Nagios、HDFS、Email(发送邮件)和 Exec(调用命令执行)。
1. 输出到标准输出(stdout)
stdout 与之前介绍过的 stdin 插件一样,它是最基础和简单的输出插件。下面是一个配置实例:
js
output {
stdout {
codec => rubydebug
}
}
stdout 插件主要的功能和用途是用于调试,该插件在前面已经多次使用过,这里就不再过多介绍了。
2. 保存为文件(file)
file 插件可以将输出保存到一个文件中,配置实例如下:
java
output {
file {
path => "/data/log/%{+yyyy-MM-dd}/%{host}_%{+HH}.log"
}
在上面这个配置中,使用了变量匹配,用于自动匹配时间和主机名,这在实际使用中很有帮助。
file 插件默认会以 JSON 形式将数据保存到指定的文件中,而如果只希望按照日志的原始格式保存的话,就需要通过 codec 编码方式自定义 %{message},将日志按照原始格式保存输出到文件。配置实例如下:
java
output {
file {
path => "/data/log/%{+yyyy-MM-dd}/%{host}_%{+HH}.log.gz"
codec => line { format => "%{message}"}
gzip => true
}
在这个配置中,使用了 codec 编码方式,将输出日志转换为原始格式,同时,输出数据文件还开启了 gzip 压缩,自动将输出保存为压缩文件格式。
总结
本课时注意讲解了 Logstash 的配置文件编写方法,以及输入插件、编码插件、过滤插件和输出插件的使用方法,这些插件的熟练掌握对于 Logstash 来说至关重要。因为 Logstash 所有功能的实现都是建立在插件基础上的。Logstash 默认自带的插件已经能够满足我们 80% 左右的应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