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earance
16ApacheStorm:最早的开源流计算框架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正式步入第四个模块的学习了。在这个模块中,我们将根据前面课程中的各种流计算系统核心概念和关键技术点,来对多种开源流计算框架进行分析和验证。从而,实现一种从"形而上谓之道"向"形而下谓之器"的具象,让你在以后面对各种流计算工具和实际业务问题时,能够做到胸有成竹。
分析流计算框架的整体思路
在分析所有的流计算框架之前,让我们先制定一个整体的分析思路,这样能够让我们在后面的分析过程中,始终保持统一的思路,行事也会更有章法。
回顾前面课时的内容,我们从模块一中的接收实时流数据开始,然后在模块二时,构建起一个单节点的流计算应用,并实现了实时流计算中几种主要类型的数据处理,最后还将它扩展为一个分布式的系统。
我们实现的这个实时流计算系统,应该说具有了最基本的流计算框架雏形,它包含了流计算系统中最核心的几个要素:
首先是流的本质,也就是事件异步处理,并形成流水线;
然后是流的描述,也就是用DAG 拓扑结构描述流计算过程;
接着是流量控制,也就是反向压力,这是保证流计算系统稳定可靠运行的重要因素;
最后是流的状态,也就是流数据状态和流信息状态,这是流计算系统最关键的组件。
但是,如果是以一个成熟通用的流计算平台标准来看,我们开发的这个流计算框架,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是因为这个框架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它不是一个平台,只是一个编程框架。虽然可以部署为集群,但对于通常平台所要求的作业调度、资源管理等功能统统没有。
其二,流的描述不够抽象。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只使用了比较底层的异步编程 API ,没提供更加上层的流计算编程 API ,比如 map、filter、reduce 等。二是 DAG的执行是在单一节点上完成,不像很多流计算平台 DAG的节点可以分配到不同计算节点上执行。
其三,作为流计算框架,只支持来一个事件就处理一个事件,不支持事件顺序校正,也不支持事件流按批次(各种窗口)处理。
其四,不支持比如至多一次(at most once)、至少一次(at least once)以及恰好一次(exactly once)等消息处理可靠性保证。
其五,缺乏消息处理失败时的应对策略。
另外,还有其他任何可能的问题......
或许,我们可以逐步地在现有框架上实现这些功能,但这将是一个漫长并具有很多不确定性的过程。因此,除了"闭门造车"外,我们还是需要研究已有的各种流计算解决方案。如无必要,而又能满足产品需求,还是应该尽量选择已有开源且相对成熟的流计算框架。
毕竟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通过对这些开源流计算框架的学习,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流计算系统,把握流计算的发展状况和前进方向。
所以,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察各种流计算平台。
一是系统架构,因为理解一个流计算平台的设计架构,是使用这个流计算平台的基础。
二是流的描述,包括用于描述流计算过程的 DAG 和相关的 API 接口。
三是流的处理,包括与流的处理过程相关的 API,以及是否支持反向压力等。
四是流的状态,包括前面我们强调的流数据状态和流信息状态。
五是消息处理可靠性,包括流计算系统对消息传递的保证如何。
你看,上面五个方面中的二、三、四,不正是我们在前面三个模块中详细讨论过的内容吗?在本模块接下来的课时中,你会看到,上面这些概念和技术,正是各种开源流计算框架的核心组成部分!
所以接下来,就让我们开始一览众多开源流计算框架吧!不过今天,我们重点分析的是开源领域最早成名的流计算框架,也就是 Apache Storm。
Apache Storm
Apache Storm(后续简称为 Storm)是一款由 Twitter 开源的大规模分布式流计算平台。 Storm 出现得比较早,算得上是分布式流计算平台的先行者。随着各种流计算平台后起之秀的崛起,以及它们对 Storm 带来的巨大冲击,Storm 自身也在不断尝试着改进和改变。不过,鉴于 Storm 可以说是最早被大家广泛接受的大规模分布式流计算框架,所以我们还是有必要先从Storm 开始分析。
系统架构
首先我们来看下 Storm 的系统架构。下图 1 是 Storm 的系统架构图。
从 Storm的系统架构图可以看出,Storm 集群由两种类型节点组成:Master 节点和 Worker 节点。
Master 节点上运行 Nimbus 进程,用于代码分发、任务分配和状态监控。
Worker 节点上运行 Supervisor 进程和Worker 进程,其中 Supervisor 进程负责管理 Worker 进程的整个生命周期,而 Worker 进程创建 Executor 线程用于执行具体任务(Task)。
在 Nimbus 和 Supervisor 之间,还需要通过 Zookeeper 来共享流计算作业状态,协调作业的调度和执行。
这里需要强调下,如果你是第一次接触这类大数据系统架构,请不要有任何担心!请勇敢地去理解它们。因为再复杂的系统,也无非就是由一个个的组件或进程构成,弄清楚每个组件或进程的作用后,就很容易理解整个系统了。
而且到最后,你会发现,不管是这些大数据架构,还是目前方兴未艾的微服务架构 Kubernetes 等,它们整体而言都是类似的,大差不差地最后都是"主从"架构,理解一个后就很容易理解其他的分布式系统架构了。
所以,如果你以前主要是做单体应用开发的话,也希望你能够从这里的 Storm 开始,逐步理解各种分布式系统架构。
流的描述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在 Storm 中是如何描述一个流计算过程的。下面的图 2 源自Storm 官网,它描述了 Storm Topology 的各个组件。我在原图基础上,对各个组件做了标注。
在上面的图中,包含了 Storm 中 Topology、Tuple、Stream、Spout 和 Bolt这几个概念。
首先是Topology 。Topology 就是我们在 05课时中用来描述流计算过程的DAG,它完整地描述了流计算应用的执行过程。当 Topology 部署在 Storm 集群上并开始运行后,除非明确停止,否则它会一直运行下去。Topology 由 Spout、Bolt 和连接它们的 Stream 构成,其中Topology 的节点对应着 Spout 或 Bolt,而边则对应着 Stream。
然后是 Tuple 。Tuple 是用于描述 Storm 中消息的,一个 Tuple就可以视为一条消息。
再然后是 Stream 。Stream 是 Storm 中一个核心抽象概念,用于描述消息流。Stream 由 Tuple 构成,一个Stream 可以视为一组无边界的 Tuple 序列。
接着是 Spout 。Spout 用于表示消息流的输入源。Spout 从外部数据源中读取数据,然后将其发送到消息流 Stream 中。
最后是Bolt。Bolt 是 Storm 进行消息处理的地方。Bolt 负责了消息的过滤、运算、聚类、关联、数据库访问等各种逻辑。开发者就是在 Bolt 中实现各种流处理逻辑。
从上面 Storm 的概念可以看出,与我们在模块二的内容相比,Topology 对应了 DAG ,Stream 则相当于"队列", 而 Bolt 则相当于"线程"。你看,这是不是将一个抽象的流计算模式,落实为了具体的 Storm 实现?
流的处理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 Storm 中的流是怎么被处理的。
流的处理是指流计算应用中,输入的数据流,经过处理,最后输出到外部系统的过程。通常情况下,一个流计算应用会包含多个处理步骤,并且这些步骤的执行步调极有可能不一致。因此,还需要用反向压力来实现不同执行步骤间的流控。
早期版本的 Storm 使用 TopologyBuilder 来开始构建流计算应用。但是以新一代流计算框架的角度来看,基于 TopologyBuilder 的 API 在实际使用时并不直观和方便。
所以与时俱进的 Storm 从 2.0.0 版本开始,提供了更加现代化的流计算应用接口 Stream API。虽然目前 Stream API 仍然是实验阶段(用 @InterfaceStability.Unstable 注解标记着),但如果是从头开发一个新的 Storm 流计算应用的话,我建议还是直接使用 Stream API 就好了。因为 Stream API 风格的流计算编程接口,才是流计算应用开发的未来。
所以在接下来的讲解中,我就直接基于 Stream API ,从流的输入、流的处理、流的输出和反向压力四个方面,来讨论 Storm 中流的执行过程。
首先是流的输入 。Storm 是从 Spout 中输入数据流的,并且它提供了 StreamBuilder 来从 Spout 构建一个流。下面的代码(本课时完整代码请参考这里)就是一个典型的用 StreamBuilder 从 Spout构建 Stream 的例子。
java
public class DemoWordSpout extends BaseRichSpout {
public void nextTuple() {
Utils.sleep(100L);
String[] words = new String[]{"apple", "orange", "banana", "mango", "pear"};
Random rand = new Random();
String word = words[rand.nextInt(words.length)];
this._collector.emit(new Values(new Object[]{word}));
}
}
StreamBuilder builder = new StreamBuilder();
Stream<String> words = builder.newStream(new DemoWordSpout(), new ValueMapper<String>(0));
在上面的代码中,Spout 的核心方法是 nextTuple,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这个方法是在逐条从消息源读取消息,并将消息表示为 Tuple。不同数据源的 nextTuple 方法实现方式并不相同。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Spout 还有两个与消息传递可靠性和故障处理相关的方法,也就是 ack 和 fail。当消息发送成功时,可以调用 ack 从发送消息列表中删除已成功发送的消息。当消息发送失败时,则可以在 fail 中尝试重新发送或在最终失败时做出合适处理。
然后是流的处理。Storm 的 Stream API 与更新一代的流计算框架如 Spark Streaming、Flink等更加相似。总体而言,它提供了三类 API。
第一类是常用的流式处理操作,比如 filter、map、reduce、aggregate 等。
第二类是流数据状态相关的操作,比如 window、join、cogroup 等。
第三类则是流信息状态相关的操作,目前有 updateStateByKey 和 stateQuery。
下面是一个对 Stream 进行处理的例子。
java
wordCounts = words
.mapToPair(w -> Pair.of(w, 1))
.countByKey();
在上面的例子中,先用 mapToPair 将单词流 words 转化为计数元组流,然后再通过countByKey 转化为了单词计数流 wordCounts 。
接下来是流的输出。Storm的 Stream API 提供了将流输出到控制台、文件系统或数据库等外部系统的方法。目前提供的输出操作包括 print、peek、forEach 和 to 四个,其中:
print 方法用于将流数据输出到标准输出流 stdout。
peek 方法是对 stream的完全原样中继,并可以在中继时提供一段操作逻辑,因而 peek 方法可以用于方便地检测 stream 在任意阶段的状况。
forEach 方法是最通用的输出方式,可以执行任意逻辑。
to方法则允许将一个bolt 作为输出方法,可以方便地继承早期版本中已经存在的各种输出 bolt 实现。
下面是一个使用forEach 方法将流输出的例子。
java
wordCounts.forEach(new WordCountExample.Print2FileConsumer());
public static class Print2FileConsumer<T> implements Consumer<T> {
public void appendToFile(Object line) {
Files.write(Paths.get("/logs/console.log"),
String.valueOf(line + "\n").getBytes(),
StandardOpenOption.APPEND, StandardOpenOption.CREATE);
}
@Override
public void accept(T input) {
appendToFile(input);
}
}
在上面的代码中,我们给 forEach 方法传入了一个 Print2FileConsumer 对象。在 Print2FileConsumer中,我们使用 appendToFile 方法,将文件数据写入了"/logs/console.log"文件。这样,就实现了将数据流输出到文件的目的。
最后是反向压力,Storm 支持反向压力。早期版本的 Storm 通过开启 acker 机制和 max.spout.pending 参数实现反向压力。当下游 Bolt 处理较慢,Spout 发送出但没有被确认的消息数超过 max.spout.pending 参数时,Spout 就暂停发送消息。
这种方式实现了反向压力,但却有些不算轻微的缺陷。一方面,静态配置 max.spout.pending 参数很难使得系统在运行时有最佳的反向压力性能。另一方面,这种反向压力实现,本质上只是在消息源头对消息发送速度做限制,而不是对流处理过程中各个阶段做反向压力,它会导致系统的处理速度,发生比较严重的抖动,降低系统的运行效率。
所以,在较新版本的 Storm中对上面的反向压力机制做了改进,除了监控 Spout发送出但没有被确认的消息数外,还监控每级 Bolt 接收队列的消息数量。当消息数超过阈值时,通过 Zookeeper 通知 Spout 暂停发送消息。这种方式实现了流处理过程中各个阶段反向压力的动态监控,能够更好地在运行时调整对 Spout的限速,降低了系统处理速度的抖动,也提高了系统的运行效率。
流的状态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 Storm 中流的状态问题。前面在14 课时中,我们专门详细讨论过,流的状态分成两种:流数据状态 和流信息状态。
我们先来看流数据状态。早期版本的 Storm 提供了 Trident、窗口(window)和自定义批处理三种有状态处理方案,我逐一讲解下。
首先是Trident。 Trident是 Storm 中一套独特的应用构建机制,它将流数据切分成一个个的元组块(Tuple Batch),然后再将这些元组块,分发到集群中进行处理。
Trident 针对元组块的处理,提供了过滤、聚合、关联、分组、自定义函数等功能。特别是聚合、关联、分组等功能在实现过程中,涉及状态保存的问题 。另外,Trident 在元组块处理过程中还可能失败,失败后需要重新处理,这个过程也会涉及状态保存和事务一致性问题。
因此 Trident 有针对性地提供了一套状态接口(Trident StateAPI)来处理状态和事务一致性。Trident 支持三种级别的 Spout 和 State:Transactional、Opaque Transactional 和 No-Transactional。其中 Transactional 提供了强一致性保证,Opaque Transactional 提供了弱一致性,No-Transactional 则无一致性保证。
然后是窗口,Storm 支持 Bolt 按窗口处理数据,目前实现的窗口类型包括了滑动窗口 (Sliding Window)和滚动窗口(TumblingWindow)。
最后是自定义批处理, Storm 支持自定义批处理方式。Storm 系统内置了定时消息机制,通过每隔一段时间向 Bolt 发送嘀嗒元组(ticktuple),Bolt 在接收到嘀嗒元组后,可以根据需求自行决定什么时候处理数据、处理哪些数据等。在内置定时消息机制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实现各种自定义的批处理方式。比如,可以通过 tick 实现窗口功能(当然 Storm 本身已经支持),或实现类似于 Flink 中 watermark的功能(Storm 本身也已经支持)等。
不过,从 2.0.0 版本开始引入的Stream API 已经提供 window、join、cogroup 等流数据状态相关的API,这些 API 更加通用,使用起来也更方便,因此你可以直接使用这类 API 来开发 Storm 流计算应用。
说完流数据状态,我们再来看流信息状态。早期版本 Storm 中的Trident状态接口就包含了对流信息状态的支持,并且还支持了三种级别的事务一致性(前面讲流数据状态时已经提到过)。比如,使用 Trident 状态接口,就可以实现 word counts 的功能。
但是,由于 Trident状态与 Trident 支持的处理功能耦合太紧,这使得 Trident 状态接口的使用并不通用。比如在非 Trident的Topology中就不能够使用 Trident 状态接口了。所以在早期版本的 Storm 中,经常需要用户自行实现对流信息状态的管理。比如,使用 Redis 来记录事件发生的次数。
不过,最新版本 Storm的Stream API 已经开始引入更通用的流信息状态接口 ,目前提供的updateStateByKey和stateQuery就是这种尝试。这些流信息状态接口,对非 Trident的Topology 也能够使用,所以更加通用。
所以综上所述,不管是流数据状态,还是流信息状态,Storm 的 Stream API 都有更好更通用的支持,而且更符合现代化的流计算编程风格。
消息处理可靠性
最后,我们来看下 Storm 中消息处理可靠性的问题。
Storm 提供了不同级别的消息处理可靠性保证,包括尽力而为(best effort)、至少一次(at leastonce)和限于 Trident的精确一次(exactlyonce)。在实现消息处理可靠性机制时,Storm 使用了一种独特的技术,也就是追踪消息是否被完全处理。
在Storm 中,一条消息被完全处理,是指代表这条消息的元组以及由这个元组生成的子元组、孙元组以及各代重孙元组都被成功处理。反之,只要这些元组中有任何一个元组在指定时间内处理失败,那就认为这条消息是处理失败的。
因此,要使得 Storm 能够追踪消息是否被完全处理,需要在程序开发时,配合 Storm 系统做两件额外的事情 。首先,在处理元组过程中生成了新元组时,需要通过ack方法告知 Storm 系统 生成了该新元组。其次,当完成对一个元组的处理时,也需要通过ack方法或 fail 方法告知 Storm系统处理完了该元组。
鉴于以上过程还是比较烦琐的,所以我认为,在具体业务开发时,我们根据业务的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消息处理可靠性级别即可 。很多场景下并非一定要保证严格的exactlyonce,毕竟越严格的消息处理可靠性级别,通常实现起来也会越复杂,性能损耗也会越大。
小结
今天,我们从系统架构、流的描述、流的处理、流的状态和消息处理可靠性这五个方面,来对Storm 这个开源流计算框架进行了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像 DAG、队列、线程、流数据状态、流信息状态、反向压力等,这些在前面的课时中详细讨论过的概念,在 Storm 里全部都找到了对应的实现,而且它们就是 Storm 的核心组成部分。
可以说,早期版本的 Storm,就像我们之前自己造的轮子一样,其编程接口其实是非常底层的,甚至显得很简陋。虽有 Trident,但是这种抽象将原来的"流"变成了"批"进行处理,与此对应,相关的API 也很不 stream-style。
好在,新版本的 Storm 已经在尝试支持更加现代化的 Stream API。这些 API的设计思路与其他现代化的开源流计算框架更加相似,理解起来也更加自然些。所以,如果是使用 Storm 开发一个新的流计算应用的话,你更应该直接使用 Stream API。
总的来说,Storm 是最早被大家广泛接受的框架,它也曾经风靡一时。但是,由于早期大家对流计算系统的认识还不够完善,Storm 在其设计和实现上还是有一些不足的,比如上层流式 API 和"状态"接口不够完善。虽然后面 Stream API的提出,以及对"状态"的支持,让 Storm 正在往正确的方向发展,但这并没有逆转其逐渐没落之势。甚至由于 Storm的继任者 Flink,实在是太过成功,以至于在方方面面都可以取代 Storm ,这就使得 Storm的处境更加尴尬。如果你是刚开始入门流计算领域的话,我推荐你从后面课时中会讲到的Flink 开始。
最后留一个小作业,你认为 Storm 的 Trident API 和 Stream API 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呢?它们各自有什么优缺点呢?可以将你的想法或问题写在留言区。
下面是本课时的脑图,以帮助你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