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earance
第20讲:深入剖析Configuration插件,实现可插拔接入多种配置中心
在前面的课时中,我们深入介绍了 SkyWalking OAP 服务的核心架构和启动流程,以及 Module、ModuleProvider、Service 等核心接口的功能。SkyWalking OAP 采用了微内核 + 插件的架构,各个插件模块的开发、接入非常方便,只需实现 ModuleDefine 以及 ModuleProvider 即可,然后由微内核通过 SPI 技术扫描加载并实例化使用。
在本课时,将重点介绍 Configuration 模块的基本原理,还会分析依赖 ZooKeeper 作为配置中心的相关插件实现。
configuration-api 模块
configuration-api 模块定义了 Configuration 模块的核心功能和扩展框架,位于 server-configuration 模块之中,具体位置如下图所示:
上图可以看到,除了 configuration-api 模块之外,server-configuration 中还有支持各种配置中心的子模块,例如,configuration-zookeeper 依赖 ZooKeeper 管理配置信息,configuration-etcd 依赖 etcd 管理配置信息等。
在默认 application.yml 配置文件中可以看到 Configuration 插件模块的相关配置信息,如下图所示:
首先来看 configuration-api 模块,在其 resource 目录下有两个 SPI 配置文件,分别指定 ModuleDefine 实现类和 ModuleProvider 实现类,如下图所示:
其中指定的 ModeDefine 实现类为 ConfigurationModule(对应名称为 configuration),通过其 services() 方法可以知道,需要其关联的所有 ModuleProvider 需要提供DynamicConfigurationService 这个 Service 接口的实现:
java
public Class[] services() {
return new Class[] {DynamicConfigurationService.class};
}
DynamicConfigurationService 接口中只定义了一个 registerConfigChangeWatcher 方法,用于注册 ConfigChangeWatcher 这个监听器:
java
public interface DynamicConfigurationService extends Service {
void registerConfigChangeWatcher(ConfigChangeWatcher watcher);
}
根据底层依赖的配置中心不同,DynamicConfigurationService 接口有不同的实现类,如下图所示,其中一个实现是在 NoneConfigurationProvider 中定义的匿名类(该实现为空实现)。
NoneConfigurationProvider 是 configuration-api 模块中提供的 ModuleProvider 实现类,也是 configuration-api 模块在 SPI 文件中指定的 ModuleProvider 实现类,其 name() 方法返回的 ModuleProvider 名称为 "none",其余方法都是空实现。
所以,按照 application.yml 的默认配置,OAP 使用的就是 NoneConfigurationProvider,在 OAP 服务启动之后,没有任何监听配置修改的能力。
Zookeeper 基础速读
在开始分析 configuration-zookeeper 模块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些 ZooKeeper 的基础知识。Apache ZooKeeper 是一个针对分布式系统的、可靠的、可扩展的协调服务,通常作为统一命名服务、统一配置管理、分布式集群管理(注册中心)、分布式锁服务、Leader 选举服务等角色出现。
基本概念
ZooKeeper 本身也是一个分布式应用程序,下图展示了 ZooKeeper 集群的核心架构。
- Client:分布式应用中的一个节点,通过 ZkClient 或是其他 ZooKeeper 客户端与 ZooKeeper 集群中的一个 Server 实例维持长连接,并定时发送心跳。Client 可以主动查询或操作 ZooKeeper 集群中的数据,也可以在某些 ZooKeeper 节点上添加监听,当被监听的节点发生变化时,会通过长连接通知 Client。
- Leader 节点:负责整个 ZooKeeper 集群的写操作,保证集群内事务处理的顺序性。同时,还要负责整个集群中所有 Follower 节点与 Observer 节点的数据同步。
- Follower 节点:用于接收 Client 读请求并向 Client 返回结果。Follower 节点并不处理写请求,而是转发到 Leader 节点完成写入操作。Follower 节点还会参与 Leader 节点的选举。
- Observer:Observer 节点不会参与 Leader 节点的选举,其他功能与 Follower 节点相同。引入Observer 角色的目的是增加 ZooKeeper 集群读操作的吞吐量,如果单纯依靠增加 Follower 节点,那么 ZooKeeper 集群的写能力会大大降低,因为 ZooKeeper 写数据时需要Leader 将写操作同步给半数以上的 Follower 节点。引入 Observer 节点使得 ZooKeeper 集群在写能力不降低的情况下,大大提升了读操作的吞吐量。
下图展示了 ZooKeeper 树型的存储结构。ZooKeeper 节点称为 ZNode 。每个 ZNode 有一个名称标识,并用 "/" 分隔,这与文件系统的目录树一样。ZooKeeper 树中的每个节点可以拥有子节点。
ZNode 节点类型有如下四种:
- 持久节点:节点创建后,会一直存在,不会因创建该节点的 Client 会话失效而删除。
- 持久顺序节点:基本特性与持久节点一致,创建节点的过程中,ZooKeeper 会在其名字后自动追加一个单调增长的数字后缀,作为新的节点名。
- 临时节点:创建该节点的 Client 的会话失效后,该节点会被自动删除。另外,在临时节点下面不能创建子节点。
- 临时顺序节点:基本特性与临时节点一致,创建节点的过程中,ZooKeeper 会在其名字后自动追加一个单调增长的数字后缀,作为新的节点名。
每个 ZNode 都维护着一个 stat 结构,其中记录了该 ZNode 的元数据,其中包括版本号、操作控制列表(ACL)、时间戳和数据长度等信息,如下表所示:
我们除了可以通过 Client 对 ZNode 进行增删改查等基本操作,还可以注册 Watcher 监听 ZNode 节点中数据的变化,以及其子节点的变化。一旦监听的数据有变化,则相应的 Watcher 即被触发。Watcher 有如下特点。
- 主动推送:Watcher 被触发时,由 ZooKeeper 集群主动将更新推送给客户端,而不需要客户端轮询。
- 一次性:数据变化时,Watcher 只会被触发一次。如果客户端想得到后续更新的通知,必须要在 Watcher 被触发后重新注册一个 Watcher。
- 可见性:如果一个客户端在读请求中附带 Watcher,Watcher 被触发的同时再次读取数据,客户端在得到 Watcher 消息之前肯定不可能看到更新后的数据。换句话说,更新通知先于更新结果。
- 顺序性:如果多个更新触发了多个 Watcher ,那 Watch 被触发的顺序与更新顺序一致。
基本工作原理概述
ZooKeeper 集群中三种角色的节点(Leader、Follower、Observer)都可以处理 Client 的读请求,因为每个节点都保存了相同的数据副本,直接进行读取即可返回给 Client。
对于写请求,如果 Client 请求的是 Follower 节点或 Observer 节点,则写请求将会被转发到 Leader 节点。下面是 Leader 处理写请求的流程:
- Leader 节点接收写请求后,会为写请求赋予一个全局唯一的 zxid(64 位自增 id),通过 zxid 的大小比较就可以实现写操作的顺序一致性。
- Leader 通过先进先出队列(会给每个 Follower 节点都创建一个队列,保证发送的顺序性)将带有 zxid 的消息作为一个提案(proposal)分发给所有 Follower 节点。
- 当 Follower 节点接收到 proposal 之后,会先将 proposal 写到本地事务日志,写事务成功后再向 Leader 节点回一个 ACK 响应。
- 当 Leader 节点接收到过半 Follower 的 ACK 响应之后,Leader 节点就向所有 Follower 节点发送 COMMIT 命令,并在本地执行提交。
- 当 Follower 收到消息的 COMMIT 命令之后也会提交操作,写操作到此完成。
下图展示了写操作的核心流程:
上面写请求处理中,如果发生 Leader 节点宕机,整个 ZooKeeper 集群可能处于如下两种状态:
- 当 Leader 节点收到半数以上 Follower 节点的 ACK 响应之后,向各个 Follower 节点广播 COMMIT 命令,同时也会在本地执行 COMMIT 并向连接的客户端进行响应。如果在各个 Follower 在收到 COMMIT 命令前 Leader 就宕机了,导致剩下的服务器并没有执行这条消息。
- 当 Leader 节点生成 proposal 之后就宕机了,而其他 Follower 并没有收到此 proposal(或者只有一小部分 Follower 节点收到了这条 proposal),那么此次写操作就是执行失败的。
因此,在 Leader 宕机后,ZooKeeper 会快速的进行 Leader 重新选举。ZooKeeper 对新 Leader 有如下两个要求:
- 对于原 Leader 已经提交了的 proposal,新 Leader 必须能够广播并提交。
- 对于原 Leader 还未广播或只部分广播成功的 proposal,新 Leader 能够通知原 Leader 和已经同步了的 Follower 删除从而保证集群数据的一致性。
ZooKeeper 选主使用的是 ZAB 协议,如果展开介绍的话内容会非常多,这里通过一个示例简单介绍 ZooKeeper 选主的大致流程:
当前集群中有 5 个 ZooKeeper 节点构成,sid 分别为 1,2,3,4,5。zxid 分别为 10,10,9,9,8,此时,sid 为 1 的节点是 Leader 节点。实际上,zxid 包含了 epoch 和自增计数器两部分。epoch 是纪元的意思,标识当前 Leader 周期,每次选举时 epoch 部分都会递增,这就防止了网络隔离之后,原始 Leader 重新连入集群造成不必要的重新选举。该示例中假设各个节点的 epoch 都相同。
某一时刻,节点 1 的服务器宕机了,ZooKeeper 集群开始进行选主。由于无法检测到集群中其他节点的状态信息(处于 Looking 状态),因此每个节点都将自己作为被选举的对象来进行投票。于是 sid 为 2、3、4、5 的节点,投票情况分别为(2,10)、(3,9)、(4,9)、(5,8),同时各个节点也会接收到来自其他节点的投票(这里以(sid,zxid)的形式来标识一次投票信息)。
- 对于节点 2 来说,接收到(3,9)、(4,9)、(5,8)的投票,对比后发现自己的 zxid 最大,因此不需要做任何投票变更。
- 对于节点 3 来说,接收到(2,10)、(4,9)、(5,8)的投票,对比后由于 2 的 zxid 比自己的 zxid 要大,因此需要更改投票,改投(2,10),并将改投后的票发给其他节点。
- 对于节点 4 来说,接收到(2,10)、(3,9)、(5,8)的投票,对比后由于 2 的 zxid 比自己的 zxid 要大,因此需要更改投票,改投(2,10),并将改投后的票发给其他节点。
- 对于节点 5 来说,也是一样,最终改投(2,10)。
经过第二轮投票后,集群中的每个节点都会再次收到其他机器的投票,然后开始统计投票,如果有过半的节点投了同一个节点,则该节点成为新的 Leader,这里显然是节点 2 成为新 Leader节点。
Leader 节点此时会将 epoch 值加 1,并将新生成的 epoch 分发给各个 Follower 节点。各个 Follower 节点收到全新的 epoch 后,返回 ACK 给 Leader 节点,并带上各自最大的 zxid 和历史事务日志。Leader 选出最大的 zxid,并更新自身历史事务日志,示例中的节点 2 无需更新。Leader 节点紧接着会将最新的事务日志同步给集群中所有的 Follower 节点,只有当半数 Follower 同步成功,这个准 Leader 节点才能成为正式的 Leader 节点开始工作。
到此为止,ZooKeeper 中涉及的基本概念以及 ZooKeeper 集群基本工作原理就介绍完了。
初识 Apache Curator
介绍完 ZooKeeper 的基本概念以及工作原理之后,我们了解一下 ZooKeeper Client 的相关内容。
ZooKeeper 官方提供的客户端支持了一些基本操作,例如,创建会话、创建节点、读取节点、更新数据、删除节点和检查节点是否存在等等,但在实际开发中只有这些简单功能是根本不够的。而且,ZooKeeper 本身的一些 API 也存在不足,例如:
- ZooKeeper 的 Watcher 是一次性的,每次触发之后都需要重新进行注册。
- 会话超时之后没有实现自动重连的机制。
- ZooKeeper 提供的异常非常烦琐,对新手开发来说,非常不友好。
- 只提供了简单的 byte[] 数组的接口,没有提供基本类型以及对象级别的序列化。
- 创建节点时如果节点存在抛出异常,需要自行检查节点是否存在。
- 删除节点无法实现级联删除。
常见的第三方开源 ZooKeeper 客户端有 ZkClient 和 Apache Curator。ZkClient 是在 ZooKeeper 原生 API 接口的基础上进行了包装,虽然 ZkClient 解决了 ZooKeeper 原生 API 接口的很多问题,提供了非常简洁的 API 接口,实现了会话超时自动重连的机制,解决了 Watcher 反复注册等问题,但其缺陷也非常明显。例如,文档不全、重试机制难用、异常全部转换成了 RuntimeException、没有足够的参考示例等等。
Apache Curator 是 Apache 基金会提供的一款 ZooKeeper Client,提供了一套易用性和可读性更强的 Fluent 风格的客户端 API ,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搭建稳定可靠的 ZK 客户端程序,其定位正如 Apache Curator 官网上的一句话:Guava to Java what Curator is to Zk。
下面表展示了 Curator 提供的 jar 包:
在下一课时介绍 configuration-zookeeper 模块实现时,就会使用到 Apache Curator 的相关内容。
基于 ZooKeeper 的配置管理
虽然 configuration-api 模块提供的 NoneConfigurationProvider 没有监听配置变更的能力,但却定义了 ConfigWatcherRegister 以及 AbstractConfigurationProvider 两个抽象类,方便依赖其他配置中心的模块进行扩展。
ConfigWatcherRegister 继承了DynamicConfigurationService 接口,如下图所示,依赖 ZooKeeper、Nacos 等配置中心的实现都继承了该抽象类。
在 ConfigWatcherRegister 实现的 registerConfigChangeWatcher() 方法中,会将 ConfigChangeWatcher 记录到 Register 中。其中,ConfigChangeWatcher 是对配置变更的监听器,在 Register 底层维护了一个 Map, Key 为 ConfigChangeWatcher 的名称,Value 是 ConfigChangeWatcher 监听器本身。例如,在 SkyWalking 统计慢查询的时候,根据存储类型从 DBLatencyThresholdsAndWatcher 处获取相应的慢查询阈值,这里的 DBLatencyThresholdsAndWatcher 就继承了 ConfigChangeWatcher,在配置发生变更时,会通知 DBLatencyThresholdsAndWatcher 更新其自身的缓存。
在 ConfigWatcherRegister 的 start() 方法中,会启动一个后台线程轮训(默认周期 60 秒)依赖的配置中心拉取最新的配置,具体的拉取实现在 readConfig() 这个抽象方法中,由子类提供具体实现。拉取最新配置之后,会遍历全部的 ConfigChangeWatcher(其中记录了旧的配置值),比较新旧两个值,如果发现配置值发生变化,就会调用 notify() 方法通知 ConfigChangeWatcher 监听器,该逻辑位于 configSync() 方法之中。
再来看 AbstractConfigurationProvider 抽象类,它继承了 ModuleProvider,在 prepare() 方法中会初始化 ConfigWatcherRegister:
java
public void prepare(){
// 初始化ConfigWatcherRegister,这里的initConfigReader()是个抽象方法,
// 具体使用哪个 ConfigWatcherRegister 实现类由子类决定。
configWatcherRegister = initConfigReader();
this.registerServiceImplementation(
DynamicConfigurationService.class, configWatcherRegister);
}
在其 notifyAfterCompleted() 方法实现中,会调用 ConfigWatcherRegister 的 start() 方法启动后台轮训线程。
AbstractConfigurationProvider 的子类如下图所示:
这里我们关注一下 ZookeeperConfigurationProvider,该实现类位于configuration-zookeeper 模块,该模块的 SPI 文件中定义的 ModuleProvider 实现类也是 ZookeeperConfigurationProvider,在其实现的 initConfigReader() 方法中使用的是 ZookeeperConfigWatcherRegister。
在 ZookeeperConfigWatcherRegister 的构造方法中会初始化 CuratorFramework 这个 ZooKeeper 客户端连接指定的 ZooKeeper 集群:
java
public ZookeeperConfigWatcherRegister(
ZookeeperServerSettings settings) throws Exception {
super(settings.getPeriod()); // 监听周期
prefix = settings.getNameSpace() + "/"; // ZK节点的前缀
// 根据配置创建重试策略
RetryPolicy retryPolicy = new ExponentialBackoffRetry(
settings.getBaseSleepTimeMs(), settings.getMaxRetries());
// 根据配置指定的地址,创建CuratorFramework客户端
CuratorFramework client = CuratorFrameworkFactory.newClient(
settings.getHostPort(), retryPolicy);
client.start();
// 创建PathChildrenCache
this.childrenCache = new PathChildrenCache(client,
settings.getNameSpace(), true);
this.childrenCache.start();
}
这里的重试策略参数、ZK 节点前缀、ZooKeeper 集群地址等一系列配置信息来自 ZookeeperServerSettings 这个 ModuleConfig 接口实现类,在本课时开始的 application.yml 截图中可以找到相应的配置。
通过 CuratorFrameworkFactory 工厂类可以创建 CuratorFramework 对象,它是 curator-framework 包中的核心对象,调用其 start() 方法即可开启与 ZooKeeper 集群的会话。
PathChildrenCache 是 curator-recipes 中提供的一个缓存工具类,它会将指定路径下的全部子节点信息缓存到本地,并且监听这些子节点的变化。当监听到子节点的变更事件时,会将变更结果更新到本地缓存之中。另外,我们可以向 PathChildrenCache 中添加 Listener 监听数据变化。
ZookeeperConfigWatcherRegister 对 readConfig() 这个抽象方法的实现也比较简单,直接从这个 PathChildrenCache 缓存中读取最新数据并整理成 ConfigTable 对象返回即可,60s 的定时轮训线程会执行 configSync() 方法之中完成新旧配置值的比较并通知相应的 ConfigWatcherRegister 对象。
总结
本课时重点介绍了 SkyWalking 中提供的 Configuration 模块。首先介绍了configuration-api 模块的实现,在不需要动态修改配置的时候,可以直接使用该模块。之后简单介绍了 ZooKeeper 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以及 configuration-zookeeper 模块依赖 ZooKeeper 实现动态配置变更的核心实现。